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二)浏览次数:621 发布日期:2004-11-08 分类:规程规范/水工环勘查评价岩相变化明显,含水层层次多,具有一定的规律,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不存在突出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有新构造活动踪迹,现代地质作用不太强烈。 5.2.3 复杂地区 含水层结构复杂,且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形成、水动力、水化学规律均较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活动断裂较为明显,现代地质作用广泛发育,已建工程常发生较为严重的变形。 5.3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可参照表1执行。 表1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 地 质 地 貌水 文 地 质工 程 地 质环 境 地 质 平 原 区1.第四系厚度、岩性变化,并确定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及其岩相变化规律; 2.地貌的成因形态类型和形态组合类型及微地貌形态特征、分布、组成物质、形成时代;侧重调查阶地形态特征、结构与类型,水文网的发育变迁,古河床,牛轭湖埋藏谷的分布与埋藏情况; 3.新构造运动性质与特征,根据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特征,地貌差异及水热活动等判定活动构造1.查明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并进行含水层(组)划分;2.获得主要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参数; 3.查明各含水层(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 4.查明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 5.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 6.基本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7.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 1.对30米深度范围内土体进行工程地质类型划分,分层分段给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评价地基稳定性; 2.要特别重视对软弱粘性土、粉质土胀缩性土、淤泥质土、易液化饱和土等特殊性质土体调查其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评价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地基适宜性; 3.注意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可能对建筑物的影响,评价其稳定性; 4.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1.对于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应进行专门调查,初步查明其分布、规模、程度,分析其主控因素,作出初步评价预测; 2.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提出防病措施; 3.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续表 1 地 质 地 貌水 文 地 质工 程 地 质环 境 地 质丘 陵 山 区1.查明不同地层的岩性组合与变化规律; 2.判定测区所属构造体系类型及所在构造部位和各类构造的形态特征、产状、性质规模、分布、及其组合关系; 3.着重调查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玄武岩孔洞发育层,围岩接触带、红层、岩溶层等的特 征与分布; 4.着重调查各类岩层和各类构造的不同部位裂隙发育程度与特征,以及断裂破碎带的充填胶结情况; 5.不同岩层,不同地貌形态风化壳的发育特征与风化带的划分; 6.查明新构造运动的分布与特征,根据地震活动性、地貌差异、水热活动等迹象,判定活动构造 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 2.找出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 3.详细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以及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 4.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和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是否有盐卤水分布; 5.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及承压水的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组工程地质特性,特别要着重查明软弱夹层、含膏盐地层的成分、工程地质性质、厚度与分布; 2.调查各类岩体结构面型及其主要特征; 3.根据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物理力学指标和岩体结构类型,进行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 4.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外动力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发育程度与稳定状况,分析其形成诱发的主控制因素; 5.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层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1.着重调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诱发地震等),查明分布、发展程度或规模,产生条件、原因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评价; 2.调查地方病分布范围、病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3.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续表 1 地 质 地 貌水 文 地 质工 程 地 质环 境 地 质 岩 溶 地 区1.查明碳酸盐类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夹层;2.查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界线及分布范围;3.着重调查不同构造单元内岩溶发育的差异性;4.查明各种岩溶地貌形态特征与规模,研究岩溶发育规律与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关系1.棵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它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位置,选择有代表的岩溶水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条件和补给关系;2.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3.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分析补给与排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1.对各类碳酸盐岩层及其夹层,研究其单层厚度、风化程度、岩溶发育情况,构造破碎程度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并对基础和边坡稳定性作出评价。如在有利构造条件下,分布稳定厚度较大的页岩夹层对防渗效果也应进行研究;2.着重调查由于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外动力地质现象,如塌陷、地裂、滑坡、岩崩等的发育程度、规模及其发展趋势;3.调查由于矿山开采、地下水开发所引起的岩溶地质灾害;4.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1.着重调查重要矿山大型遂道等地下工程产生变形层位、高程构造条件与岩溶水活动的作用;2.调查地下河洪水可能对建筑物的影响和淹没范围;3.对水库渗漏条件作出评价;4.岩溶矿区应研究供排水结合的可能性;5.对岩溶地下水污染进行评价;6.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滨 海 地 区1.调查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第四纪地质以及新构造运动;2.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海成阶地特征,海岸线性质;3.河流冲积层和海相沉积层的空间分布位置;4.沼泽、洼地的形成与分布;5.确定高潮和低潮时期的潮汐界线及影响范围1.查明咸淡水分界面以及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2.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3.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海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查明地下淡水富集带1.各类岩石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风化程度及风化厚度;2.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分布、规模、程度等;3.查明淤泥、流沙层及沼泽的分布与工程地质特征;4.确定各类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及土体舶边坡稳定性;5.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1.海水倒灌对水质的影响;2.地下水污染情况和原因;3.地方病的分布、病因及防治措施;4.地下水过量开采与区域降落漏斗形成发展,地面沉降与塌陷问题的影响及预防措施;5.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评价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