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矿山环境 造福一方百姓浏览次数:509 发布日期:2004-11-11 分类:专业领域/矿山环境地质 ——山东省济宁市采煤塌陷区巡视根据“齐鲁环保世纪行”组委会2004年宣传活动安排,“齐鲁环保世纪行”记者团于9月22日至24日对山东济宁市煤炭塌陷地治理情况进行了采访。记者团在济宁期间分别召开了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有关矿山企业负责人、省人大代表及基层负责人座谈会,现场察看了采煤塌陷区,并采访了塌陷区的农民。靠什么来养活4500多名农民宋作顺是在村外的水边上接受记采访的,他指着远处水中的村庄说,那就是他生息了几十年的村子。宋作顺是济宁任城区石桥镇辛店村的支部书记,在村里担任支书已20多年了。近几年来,他感到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了。他向记者介绍说,辛店村有4500多人,耕地5500亩。过去农民在这片良田里耕作,虽不富裕,但他丰衣足食。可自2001年下半年煤矿在这里采煤后,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这里的地势较低,半米以下就有水,因此,出现塌陷就见水。从2001年到现在,因采煤,村里的土地每年以1000亩的速度塌陷,现在塌陷地已达3500亩,并且全部积水,有的水深近4米。一条用煤矸石铺成的不到10米宽的小路,是村民进出的惟一道路。宋作顺告诉记者,过去村里人均耕地1.2亩,现在还不到2分地。煤矿赔偿塌陷地每亩1200元青苗费,但是照这个速度,过不了几年土地就全没了,那时村里的4500多名村民靠什么来生活,他心里没谱。据了解,像辛店村这样的情况,在济宁市并不鲜见。矿业开发犹如一把“双刃剑”济宁市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煤炭的开发在促进济宁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该市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在9月22日召开的政府有关负责人座谈会上,济宁市副市长李广生说:“矿业开发犹如一把刃剑,愈是强力开发,愈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惩的矿山环境问题。”据他介绍,到2003年底,济宁市煤炭开采造成塌陷土地18万多亩,塌陷范围涉及曲阜、兖州、邹城、微山、任城等8个县市区的2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庄。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土地塌陷形势将更加严峻,预计到2010年全市土地塌陷面积将达到29万亩,到2030年达到60万亩,到2050年以后,最终将会造成400多万亩土地的塌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3.7%,占耕地面积的50%。届时,大量的村庄、企业将要搬迁,大范围的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将受到破坏,大片沃土将变成一片汪洋。同时,煤矸石、粉煤灰、废水等对环境污染破坏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到目前煤矸石积压总量达2433万吨,占地面积2000亩;煤矿废水年产出量6200万立方米,年外排量3500万立方米;年粉煤灰产量200多万吨,年排废约1000亿立方米。采煤塌陷地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一是国土面貌和生态环境遭到严惩破坏,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由于济宁市的煤层埋深一般在负300米—800米之间,煤层厚达8米—12米,开采后将使地表出现5米—8米的塌陷,使原本平整的土地变得坑坑洼洼。塌陷区边部形成地裂缝,耕地、交通道路、通讯线路、水利设施和地下水系均遭到破坏。二是耕地迅速减少,矿区群众的生产生受到严重威胁。目前全市已有18万亩良田成为采煤塌陷地,每年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两亿元以上。随着采煤塌陷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任务更加艰巨。三是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增加了不稳定因素。由于大面积的土地塌陷,造成大批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目前,因采煤塌陷已造成40个村庄、43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近3万人搬迁。新村选址、搬迁费用、经济补偿、人员安置引发了不少矛盾,农民与煤矿企业的纠纷不断。据测算,兖州、济宁、滕南等煤田开采期间还将要搬迁317个村庄、60多万人,由此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还会随之增多。多渠道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目前全市各级共投入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市各级投入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资金3亿多元,其中治理煤炭塌陷地304万亩,占塌陷地总面积的23%;恢复耕地2065万亩,开挖鱼塘5900亩,新辟基础设施用地1500亩,年增经济效益4亿多元。济宁市通过几年的努力在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地复垦和开发、煤矸石综合利用等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实行严格的治理责任制。市政府成立了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成立了市土地开发复垦中心,指导、监督开发复垦项目的施工。有关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集中抓治理。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对县、县对乡层层分解指年终评比验收,并兑现奖惩。制定配套政策。1994年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济宁市实施〈土地复垦规定〉办法》,200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意见》等配套文件,明确了恢复治理与保护的指导原则、任务和方法步骤。“四个一点”不断增加治理资金投入。资金问题是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关键。为此济宁市采取了向上级争取一点、市政府拿来一点、煤矿企业出一点、群众集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市政府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本着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建立起土地复垦专项资金,集中用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济宁市把采煤塌陷区治理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针对不同类型的塌陷区探索出4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一是非曲直浅层平整法。在塌陷不深或积水不多的地方(3米以下),采取平整土地、修缮排灌系统的方法,改善耕作条件,恢复农作物种植。二是挖深垫浅法(5米以下)。在塌陷区的深部取土真在浅部,复垦成耕地,深部建塘养鱼,坡地栽树植草。三是排矸填充法。利用煤矸石回填塌陷深、积水多的区域(5米以上),进行科学整治,势开发,用于发展水产养殖、休闲度假等产业,重建矿区生态环境。严格规划和监管。一是事前监管。矿山企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时,必须执行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审批制度,实行开发与保护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否则,不予核发《采矿许可证》,不予审批建设用地。二是事中监管。对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情况实施跟踪监测,掌握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督促企业落实治理措施。三是事后监管。在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勘查的基础上,督促矿山企业、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呼唤更有效的治理机制出台由于济宁市的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范围广,开发时间长由此产生的矿山生态环境危害相当严重,治理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采煤塌陷地,集中于兖州、济宁、滕南等煤矿,有39对矿井遍布于三大煤田之中,矿山服务年限绝大多数步入中年,有一些矿井则已步入晚年。这三大煤田土地塌陷形势非常严峻,这不是个别孤立矿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是矿矿相连,成片塌陷,已形成区域地带性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多数矿山企业建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导致历史欠账和遗留问题太多,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综合治理。特别是那些已经闭坑或将要闭坑的矿山企业,已无力承担历史遗的复垦义务。如何治理采煤塌陷地,记者在济宁期间,所听到的都是一个问题就是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的瓶颈。为此,参加座谈会的各界人士认为,国家要出台一个长效的治理机制。他们对治理济宁市的煤矿塌陷区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根据《矿产资源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复垦利用。建议媒体和省有关部门要宣传和督促矿山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恢复治理,造福一方百姓。二是为加快《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政策实施,尽快制定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标准,切实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筹措机制及其它相应机制,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治理被动的局面,真正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是建议将济宁市列入国家和省采煤塌陷地重点治理地区,制定明确的补偿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和帮助,真正体现国家对资源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应有的补偿和保护。 (殷 蔚)(10195--K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