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投资保民安

浏览次数:405  发布日期:2004-11-2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邱海鹰  张成平  柏松万地处华蓥山中段西缘的华蓥市,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频发。1985年~1989年的5年间,地质灾害共造成这个市 282人死亡。然而,1990年至今的15年间,这个地灾频发的山区城市,却创造了地灾“零死亡”的奇迹。今年秋天,对于四川省华蓥市天池镇打锣湾村和观音溪镇李子垭村的杨瑞春、杨瑞国等217户830位村民来说,是值得高兴的日子。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永远摆脱了地质灾害的威胁,生命和财产安全有了保障。打锣湾和李子垭村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为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华蓥市今春以来筹资近1000万元,对居民实施整体搬迁。用搬迁补助款到城里买了房的杨瑞春激动不已:“以前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天命就丢了。如今搬到安全地带,心里踏实多了。”这仅是华蓥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个缩影。狠抓防御,防范于未然华蓥市地处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发生频率高、成灾快、危害性大的华蓥山中段西缘。 1985年,该市李家沟煤矿因河水冲塌煤井导致61人死亡, 1989年7月10日马鞍坪山体滑坡造成221人死亡,地质灾害随时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1990年起,华蓥市认真吸取血的教训,切实贯彻“预防、躲避、撤离、治理”的八字方针,以“防”为主,“避”“治”结合,打响了地质灾害治理攻坚战。为防止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华蓥市首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该市成立了地质灾害防御指挥部,市长亲任指挥长,15个相关部门、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联席会议、专题会议、市长办公会等制度。指挥部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或专题会议,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讨论防御预案编制等问题,交换工作信息、意见建议等。遇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长办公会研究解决防治经费,研究决定避灾疏散和搬迁安置等方案。市领导负责包乡镇,定灾点,把地灾防治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奖惩,责任到人,为切实做好全市地质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防治联动,构建立体网络在认真分析情况、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该市每年制定下发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预案,对全市15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了临灾预案,明确防御措施和办法。该市建立健全了市、乡、村、社四级地质灾害防御网络,落实负责人、监测联络员,做到了信息灵通,处理及时。为明确职责,该市对地灾防治实行分级管理制,将全市中等以上危害程度的5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分成15个市级监测点和44个乡镇级监测点。对 15个市级重点监测点,市政府统一安排定性监控,市防灾指挥部办公室每天有2名工作人员、1台专用车24小时值班。该市还建立了地灾防治档案,对全市各隐患点实行发卡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汛期是地质灾害多发时段,该市将市防汛值班室、110值班室、地灾值班室电话一并向社会公布,同时接处地灾报告。市气象局随时向市防灾指挥部报告天气变化情况,形成了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的工作网络。市属15个地灾防治成员部门和11个乡镇,按全市地灾防御预案要求,落实防治措施和工作经费,安排抢险车辆、物资等,做到统一组织培训、统一调配物质、统一安排人力资源,初步构建了市级联动机制。向群众普及避灾减灾知识,教会群众识灾避灾,是减轻地灾造成损失的有效办法。市国土资源局每年汛期都派人进驻地灾多发区,以村组宣讲会、院坝座谈会等形式宣传防灾避灾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使地灾防治工作延伸到了基层。“避”“治”结合,群众安居乐业对于生活在地灾高危地带的群众,该市按年度、有计划、分批次地对受灾害威胁群众、工矿企业安排避险搬迁。该市规定,凡是脱险搬迁的农户,不论是进城买房、投亲靠友,或者异地迁建,均享受每户补助 3000元、各种费税全免、先迁建后补办手续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打锣湾村四、五组因绿水洞煤矿采矿出现地面塌陷,该市及时对这两个组的群众实施整体搬迁,使43户146人安全脱险。自1990年以来的15年间,该市共筹资6000万元,搬迁了居住在偏远、高山、危岩、陡坡等滑坡险段的农民1200多户,其中整村搬迁1个,整组搬迁 13个,搬迁工矿企业3家,使近4000人和上亿元的资产安全脱险。在抓好防御的基础上,华蓥市把重心放在了地质灾害治理上。该市成立了专门的地灾治理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危及工矿企业、城镇、居民居住点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15年间,该市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对 10多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工程治理,有的已通过省级验收。此外,市水电部门投入资金 6000多万元,修建水保工程35个,总面积达185平方公里;交通部门投资对公路边坡治理,有救减轻了地灾的危害程度。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该市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与防治地质灾害有关的各项工作,创造了连续15年地质灾害“零死亡”的奇迹。                                                                                                                                                                                      (11042-GTZY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