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安宁

浏览次数:496  发布日期:2005-01-05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2004年地灾防治工作综述丁全利2004年,中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揭开了新的篇章,一件标志性的大事是:国务院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于2004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标志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条例》的施行,为加强地灾防治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地灾发生,减轻地灾损失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起点上,我国的地灾防治工作正全面推进,并经历着重大转变:实现了从无法可依向有法可依的转变,对地质灾害从“家底不清”向“心中有数”转变,地灾防治从单一部门防治向多部门协同以及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共同防治转变,从单独的政府行政管理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在这样的大氛围中,2004年的地灾防治工作亮点颇多。地灾防治成为各级政府的职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2004年的主旋律,体现在地灾防治工作领域,人们对地灾防治有了全新的认识。2004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部署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强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政府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在主汛期到来之前的5月底,国土资源部在重庆市兴办了以地质灾害防治为主题的第十一期全国国土资源理市第研讨班,研讨班上,部领导明确指出:“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公益性工作,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工作。“这对地灾防治工作性质作出了新的解读。地质灾害管理工作是一项体现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行政管理工作,抓好地灾防治工作是政府的责任。这一点,在2004年的地灾防治工作实践中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越来越深入人心。如何体现政府的责任?各地作出了积极探索。重庆、北京等地加大地灾防防治工作投入,加力推进地灾防治工作。重庆是全国四大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300多处。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4亿元。占全市自然灾害损失的20%以上。《条例》正式实行后,重庆市政府决定从2004年至2015年完成地灾重点治理工程。北京市市长办公会议还通过了《北京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湖南省政府出台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规定发生大型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或严重地质灾害险情时启动应急预案。为提高应对严重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快速反能力,湖南省成立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工程抢险组、物资保障组、灾民安置组等13个工作组。陕西省制定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将地质灾害分为四个级别,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以期将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山东、海南等地出台并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山东省政府要求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规划》是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落实;各设区市以及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较重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规划》,结合本辖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本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上一级国土资源和计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经省政府审查同意,海南省环资厅组织编制的《海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也公布实施。《规划》划定了海南省三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并明确要求,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磁盘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投入、预案、规划,无不体现了政府防治地灾的责任,体现了政府未雨绸缪、积极防灾的意识。汛期地灾防灾成效显著汛期是每年地灾高发期,地灾防治主要看汛期。对地灾防治,有两个认识基点:基一,地质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其二,尽最大可能避免和减少地灾造成的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今年汛期,我国部分地区遭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云南、四川、湖南、重庆和浙江都发生了重大地质灾害。6月底到7月初,湖南省西北部、云南省四南部地区的集中降雨诱发了滑坡、 泥石流。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7月5日、7月20日连续两次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造成78人死亡。8月中旬,台风“云娜“袭击浙江省乐清市,该市北部山区发生特大山洪和泥石流灾害,42人遇难。8月24日,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突降大暴雨,引发了滑坡和泥石流。其中,四川因地质灾害死亡38人,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重庆死亡21人,失踪14人。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今年我国地灾防治工作面临自然条件的严峻挑战,但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人为本,早部署、早行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工作,使2004年汛期防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97起,避免29664人伤亡。2004年全国各地共成功预报各类地质灾害707,避免46572人伤亡。2004年汛期,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专业队伍继续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隐患点排查工作,在对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658个县(市)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业队伍在76个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县(市)开展调查工作,并积极指导地方落实责任制,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帮助地方培训群众监测员,发放“防灾明白卡”。2004年汛期,全国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共出动应急救援小组1100多个,协助各级地方政府参与了近800起地质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调查和处置工作,在指导地方开展应急抢险、监测、调查和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地方政府和灾民的广泛赞誉。三峡库区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年初,二期治理工程全面竣工,国土资源部及时组织专家进行了验收,对部分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以确保治理工程安全度汛。继续完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专业监测点监测制度基本落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群测群防作为我国预防地灾的有效手段,在地灾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04年,四川宣汉、重庆万州、湖南沅陵等地成功地预报了特大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避免了群死群伤重大事故的发生。其中,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特大滑坡预防堪称范例。9月5日,宣汉县天台乡义河村发生罕见的特大滑坡,土石方量约5000万立方米。据悉这是中国自2001年西藏易贡大滑坡(总土石方量6亿立方米)以来的大滑坡之一,是近年我国发生的有人区内的最大滑坡。滑坡导致一个村庄整体消失,但所幸全村1255人无一人伤亡。这一奇迹的发生,得益于国土资源部近年来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当地群测群防工作的有效开展。宣汉县是2002年国土资源部地灾调查重点县之一,该隐患点发现后被列入当地防御重点。地灾调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预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地群测群防工作扎实,监测预报准确,各部门采取了得力措施,及时避让,使受威胁的1255人全部安全转移,创下了我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史上的单次避免人员伤亡最多的纪录。地灾气象预报彰显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地质灾害管理是地质环境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减轻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让群众享受一个良好的地质环境,是社会的公共利益所在,也是公民的权利。2004年是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第二年。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去年四川、浙江、湖南等16个省开展了地灾气象预警预报工作,2004年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区、市)也都开展了这项工作。四川、湖南等地在地灾气象预报实践中有新的进展。四川率先向地方一级推进,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自主研发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预报预警软件,并与省气象台和电视台密切合作,在电视节目中发布预警信息。湖南通过与省级气象台建立会商制度,将预报预警成果以部门文件形式及时发送至相关地方政府和防灾主管部门,并要求启动防灾预案,在地灾防治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进入汛期以来,湖南省湘西北地区连续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引发大面积群发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省国土资源厅与省气象局及时启动地灾气象预警预报,共发布预警预报25次,及时撤离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5000元人。此外,浙江省已开始在部分市、县推进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地灾预报的技术工作也有了新的进步。2004年的地灾气象预报工作彩2003年创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判据模板法,实现了预报预警等级自动化生成和预警数据的快速传输,预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根据致灾地质环境条件和气象因素,去年将全国划分为7个大区、28个预警区,2004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又细化为74个预警区。2004年,地灾气象预报有效支持了地灾防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汛期,中央电视台发布了56次地灾气象预报信息,预报成功率为38%。2004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在中央电视台共发布83次,预报成功率达40%。地灾气象预报发挥地灾预报的公共信息服务作用。广东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于2004年正式启动。根据规定,在每年汛期(4月1日~9月30日),每日16时15分发布一次预警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将向临近预警和48小时预报领域延伸,以满足社会和群众的需求。地灾气象预报能在短短两年间基本普及到省一级,除了政府推动外,主要是它为全社会了解地质环境状况、增强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供了一个窗口,是国土资源部地矿行政管理工作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新探索。             (12171-GTZY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