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质优势 服务北京建设浏览次数:215 发布日期:2005-02-24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在听取北京地勘工作汇报时强调北京地勘工作今年将实现“五个新突破”记者姬忠实、段金平报道,“要发挥地质专业优势技术,在拓展服务中寻求快速发展,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北京市副市长陆昊日前在听取北京市地勘局局长付韶华关于地勘工作汇报时所说的一番话。陆昊对北京市地勘局在2004年实现总收入5.36万元、经营性收入4.22亿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26%和40%,以及主动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服务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付韶华汇报到北京地勘局围绕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站在全市的层面上提出了许多建议被市政府采纳时,陆昊表示满意,他说,在北京市今后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水资源、新能源、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等都需要地勘局继续发挥好作用,希望继续发扬地质队伍的优良传统,把政府委托的地质工作做好,更好地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服务。付韶华汇报到北京市面临改善能源结构的问题时,陆昊说,今后要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上大做文章,要充分认识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在开发与利用新能源上要有新突破,搞好可持续发展。付韶华汇报到北京城市建设的市场很大、自己的优势技术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实力得到发展和壮大时,陆昊说,在地铁建设中的降水处理上,地勘局发挥自己的优势技术,为国家约了大量资金,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优势技术和自身实力的营销力度,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要扩大对外市场的规模,实行企业化管理,加大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力度。最后,陆昊副市长对北京市地勘局2005年工作将实现“五个新突破”表示满意。又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地勘局2005年工作会议上获悉,2005年,北京市地勘局总体工作思路是:继续坚持以地勘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抓好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首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推动北京地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本着科学、积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现“五个新突破”;一是为北京城市发展和奥运会场馆建设服务,在深度和广度上要有新突破。把制订局、院(所)两级地勘业发展战略、编制5年度划和10年规划纲要、建立地质项目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深度上加强对已有资料和成果的综合分析,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不断在新成果、新技术、新管理方面有所创新;在广度上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工勘施工业总量和经济运行质量要有新突破。通过项目提高总量,通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紧紧抓住城市建设和奥运会工程全面启动这一商机,加大对市场开拓的力度,充分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承揽奥运会工程和大型项目;重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抢占市场,通过内外联合增强竞争实力,使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保持长期稳定增长。三是基地开发要在效益和服务水平上有新突破。一方面抓好项目方案论证,在功能布局上要考虑周全;另一方面科学管理,成立基地开发领导小组和专职管理部门,实行两极负责的管理模式和全过程跟踪监督管理。另外,抓好成本管理和施工进度,在人员安排、资金筹集等方面具体组织实施,由专人负责,建立月报、季报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和项目运行情况。四是在提高资本运作上有新突破。一方面规划和完善已经建立的模拟股份制二级单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鼓励新建或未改制的二级实体,加快股份制改造或其他方式的改造,达到投资主体或其他方式的改造,达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目的。引导二级实体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方向发展,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之路,以体制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逐步优化地勘单位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勘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激励机制,完善与聘用制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把用人制度的改革或同内部分配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起不同岗位人员的积极性。五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新突破。以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研究为基础,结合经营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和具体办法,抓好专家型人才、技术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渠道培养人才,使地勘单位传统的相对滞后的知识结构和单一的人才结构局面得一改变。实施人才结构局面得到改变。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事业”的良好环境。会上,北京市地勘局党委书记赵永平总结了属地化以来取得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以城市地质工作为重点,全方位地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坚持改革促发展的思路,不断推进改革和深化改革;三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变优势为强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四是坚持发扬求真务实、合作共赢、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精神,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地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1276—K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