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灾看“专家门诊”-国土资源部组织四川省丹巴县建设街特大滑坡险情远程会商浏览次数:673 发布日期:2005-03-08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国土资源部组织四川省丹巴县建设街特大滑坡险情远程会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史上第一次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基于网络支持服务视频会议获得成功 本网讯:陡峻的高山脚下是平房和楼房错杂的县城,一处巨大的滑坡体整体变形,正威胁着山下那座城镇……这是3月7日下午呈现在视频系统上的一个镜头。在国土资源部学术报告厅,国土资源部组织国务院参事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有关专家,通过视频系统与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四川省丹巴县的地质灾害专家会商该县建设街特大滑坡险情,提出下一步采取的措施。远程会商地质灾害险情,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历史上是第一次。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出席会议,他说,丹巴滑坡险情是重大险情,目前险情还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希望予以高度警惕。请各位专家研究正在采取的措施,提出、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要对险情分析评估,抢险应急要尊重专家意见。把危险想得多一些,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一定要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不能造成群死群伤。 四川丹巴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广泛。丹巴县城背靠白呷山,前临大渡河,山高坡陡。建设街滑坡位于白呷山山体上,滑坡从2005年1月以来出现明显变形迹象,致使部分民房裂开、跨塌,造成较大损失,严重影响了丹巴县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目前已形成纵长270米、平均宽205米、体积约15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直接威胁位于滑坡体下方9个单位和9栋机关宿舍,涉及人口1500余人,财产6700万元。险情发生后,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立即派出专家工作组前往险情区,协助地方政府做好抢险工作。目前滑坡应急抢险工作仍在进行中。 会商会上,在丹巴现场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许强教授、殷跃平博士,通过实地传输到北京的图像、相关数据,报告了目前险情现状。他们说,应急抢险目前的目标是减缓滑坡整体下滑速度。下一步防治措施:对1号滑体,加强监测;2号滑体,做抗滑性加固;3号滑体,预应力锚索加固。 在北京的专家询问了一些数据。分析诊断后,提出了建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刘传正建议,当前险情应急措施最主要应采取堆载“压脚”,“压脚”是有效的防治措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伍法权研究员说,用沙袋“压脚”对付滑坡作用是明显的,特别是在应急阶段。另外,他感觉,这个滑坡体是松散型的,他建议考虑抗滑桩措施。国务院参事、水文地质学家王秉忱提醒说,根据气象预报,未来当地可能降雨,一定要防止降水入渗加剧滑坡的滑动,准确掌握滑坡变化数据等…… 据有关人士介绍,采取专家远程会商地质灾害险情,其意义在于,一是发挥专家作用,集中专家智慧,从而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其二,这种形式特别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地质灾害险情防治更为有效。偏远地区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后,往往缺少一流技术专家去现场指导,影响了防灾效果。远程会商能够把国内一流的专家汇集在一起,根据现场地质灾害险情现状、数据,作出评估判断,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高效地指导地质灾害防治。(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丁全利) 又讯:四川省丹巴县城建设街特大滑坡险情远程会商视频会议,由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提供支持服务。分别通过丹巴县城建设街特大滑坡现场-卫星传输-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视频服务器-视频会议室等步骤完成。这标志着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基于网络支持服务的首次地质灾害应急远程会商喜获成功。 据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有关专家介绍,由于计算机硬件以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通讯方式如电话、传真等由于无法达到“面对面”的沟通效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流需求。视频会议系统是支持人们进行远距离实时信息交流、开展协同工作的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实时传输视频与音频信息,使协作成员可以远距离进行直观、真实的视音频交流。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帮助使用者对工作中各种信息进行相应处理,如共享数据、共享应用程序等,从而构造一个多人共享的虚拟工作空间。视频会议有效地节约时间和经费,提高工作效率,使视频通信突破“会议”的形式,发展成为与远程“办公”一体化的应用。视频会议远程会商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范宏喜)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