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国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局浏览次数:573 发布日期:2005-04-13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十五年的十五次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变迁座谈会的两次更名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与世界100多位国家首脑一起,共同签署了对人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里约宣言》,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全球人口数量第一、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但经济发展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国,积极稳妥并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本身就是对全世界和全人类的一个伟大贡献。1991年,由江泽民同志建议今后每年两会期间开一次的这个“例会”,最初的名称是“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应该说,那个时候,在中国最高领导层的心中,在诸多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中,最大问题就是严峻的人口形势。正是由于从那时起,党和国家领导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地把计划生育当作基本国策,把人口问题提到“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不能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高度来对待,并且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计划生育”。这一国策使得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持续走低,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各推迟了4年。如果说此时中央高层狠抓人口问题更多的是从人口包袱拉了经济后腿这一点出发的话,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推出《21世纪议程》后,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显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确立了作为国家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使之贯穿到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明进步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远期规划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环境问题前所未有地被提到了与人口问题同样的高度。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1995年8月,又公布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治理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而1997年,已开过6次的“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正式将环境问题纳入议题,并更名为“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两年后的1999年,会议的名称再一次更改为“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并开始特别强调,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江泽民在会上明确指出,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他同时强调,人口、资源、环境这三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观念进步推动政策成熟正是因为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高层推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开工建设十大项目。2001年3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十五”计划纲要,完成了从确立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进程。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还在各重点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行动纲领。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立法工作也在这个时期进展加快。纵观近十几年的变化过程,一方面表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使得决策层必须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寻求解决之道,并且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已使得国家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和基础;同时也表明,中央高层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上的观念在不断进步,政策在不断成熟。新时期的新抉择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再一次使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系统,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认识的深化和实际工作中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张车伟研究员认为,对于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央已将着力点放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面。在计划生育具体工作中调整思路,变过去处罚多生为奖励少生就是最好的证明。这表明20多年来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党和政府在继续强调发展为“第一要务”时,“人”已经开始成为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目标。而这些重要变化,张车伟认为,首先是基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这个国情。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总和生育率很低,只有1.22——直观地说,平均一对夫妇生1.22个孩子,低于所有人的预料。目前世界上低生育水平国家都是发达国家,而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我们今后将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人口形势。与几十年前相比,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向提供更多的服务转变,人口工作必须向更多地推动全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方面转变。全国人大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毛如柏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资源与环境发展的具体领域,中央的新思路最重要的有五条:第一,以人为本。要把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作为我们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我们的工作要体现劝人为本治理环境污染,控制废气排放,加强食品安全,一个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使人民群众的身体更健康,生活质量更高。第二,中央特别强调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节约型的经济。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资源瓶颈的约束,我们的资源在承受不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浪费还非常严重,利用效率还很低,这就加剧了这种矛盾。怎么办?只有走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经济的路子,提高全社会资源节约意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结构对资源的过度依赖。第三,协调发展。就是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起来。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提出在促进发展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第四,循环经济的理念。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有序地利用资源。循环经济会大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可大大地缓解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第五,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把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有机统一起来,改变目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中央的决策怎样真正落实到各级各地的各项工作中。毛如柏坦承,全国人大在近年的执法检查和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的领导同志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认识偏差:一是在环境与发展关系上,有着明显的畸轻畸重现象,即重经济发展,轻环境建设。二是在利益取向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三是在法律为“软法”,往往置法律于不顾,在建设项目中先建设、后“环评”;在土地利用中先占用、后审批等等。毛如柏指出,要加大地方政府的职权和所承担的责任。没有履行责任,就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 顾卫临 陈泽伟 刘新宇/文)(5-3235-GTZ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