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灾是人类的一项重任

浏览次数:528  发布日期:2005-03-15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访地震专家马宗晋  赵 凡人与自然的较量,来得最原始,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刚刚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显然是自然与人较量的实证。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西海岸发生九级地震,由此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岩的大部分地区。25万以上的人在海啸中遇难。而在随之而来的全球救援活动中,各国承诺的援助总金额在200亿美元以上。在记者采访马宗晋先生的时候,媒体对海啸的热劲已过,所以,他反过来问我一个问题:这个时候,你为什么还要采访?我的回答是,海啸可以是一时的,但是,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人类减灾的任务,是长期的。记者:过去大家对地震比较熟悉,对海啸就陌生一些。在地质学家的眼睛里,什么是海啸?马宗晋:我们不熟悉海啸是因为海啸在我国发生的比较少。历史上,对于海啸的记录非常简单,只是说什么时候发生,死了多少人。“海啸”这个词是有的,但是,它经常与风暴潮连在一起。只是到了上个世纪,“海啸”与“风暴潮”两个概念才区别开来。记者:它们的区别在哪里?马宗晋:风暴潮指大气的强风对海水浅表的影响。风暴潮的动力是风,不同能量的风形成不同强度的海涛,对陆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海啸则是海底的变动引起的海浪对大陆的影响。引发海啸的动力,是海底的地质行为。地质行为的3种主要形态是地震、火山、大滑坡,这3种形态都可以造成地质的突然变化。不过地震造成的损失要大于火电厂山东省和滑坡。海底火山东省爆发一般会引起海底隆生;滑坡多半开成在大陆斜坡线,对海岸的影响有限。我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每次海底地震都能引发大海啸,海啸往往发生在断裂地层发生垂直方向而不是水平方向的剧烈运动时。记者:怎么解释这次印度洋海啸?马宗晋:此次海啸是大地震引起海底的突然下沉造成的。水向内侧压下,形成巨大重力差,然后,水内部发生运动,形成重力波,重力波向岸边迅猛推进。这次海啸波的形态是线形。就是长1000公里的大面积的水面横着向外推,形成一个扁椭圆形的横的海啸的水线。记者:这场灾难涉及印度洋沿岸多个国家,25万多人遇难,海啸造成的损失为什么如此严重?马宗晋:从自然的因素看,与发生的地点和面积有关。我刚才说过,是1000公里这样大的面积发生的水面的动力波,体积大,能量也就大。另一个影响损失大小的自然原因是承载体的情况,就是岸边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悬崖上,自然的阻力消耗了它的能量。但是,这次是发生在平缓的陆面,人口又密集,所以,灾害的损失就非常严重。记者:这样的海啸,事先能预警吗?马宗晋:印度洋没有预警系统,这也就是海啸造成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目前,太平洋有预警系统,美国和日本由于在历史上遭受过海啸的重创,对这方面的工作尤其重视。这两个国家在周边海域部署了20个能实时监测海浪高度的浮标,上面的特殊的仪器可以测出海浪的振幅。同时还有地震仪,能识别大的地震,从而表明海啸波的波源、大小、传递的方向、形式等。记者:为什么印度洋没有设海啸预警系统?马宗晋:两个原因:在历史上,这个地区发生海啸的频率非常低。80%的海啸是发生在太平洋地区的;还有一个是经济原因,建立海啸预警,非常昂贵,设备系统花销极大,而预报不准带来的损失也不是不小数目。印度洋沿岸与太平洋地区国家相比,经济实力悬殊。记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预警就是不可能的吗?马宗晋:不是。公众的教育本来是可以达到防灾或者减少损失的目的的。记者:怎么讲?马宗晋:海啸发生前,是有征兆的,比如,海底的突然下沉,会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动,从而出现快速的退潮。海啸的发生,与地震不同,由于它的能量的传播要作用于水,一个波与另一个波之间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就为那些有知识的人留下了逃生的时间。地震就是同,地震波传得太快,一秒种就是几公里。相比这下,海啸要慢多了,一秒钟才160多米,我们研究地震预警也是想利用地震波的间隙,但因为速度太快,到现在地震的预警,还是全球的难题。记者:这次海啸,对地坏演变有特殊意味吗?马宗晋:海啸的发生并不是特别奇特的事情,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连续发生10多次海啸了。地球在运动的轨迹中随时都会因为内部行为发生变化。不过,9级地震的爆发,对地球是要产生影响的,根据观察,这次海啸后,地球自转的速度突然加快了,地球的转轴也发生倾斜,地球猛然地抖了一下,全世界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地球活动的异常现象,我们叫同震现象,比如有些地方突然冒水等。记者:印度洋海啸有没有规律可遵循?未来什么时候还可能发生类似的海啸马宗晋:地震有没有周期,这个问题是全世界地质科学家努力研究的课题,至今没有得出公认的结论。如果地震的脉真被措出来了,那就该拿诺贝而奖了。因为地球的内部运动实在太复杂。记者:中国会不会发生大海啸?马宗晋:这个问题得分片说。中国的台湾东海岸是面对太平洋的,水在那里一下深了2000-3000米,太平洋发生的海啸有直接传到台湾东海岸的可能。历史上,台湾东海岸曾发生过造成惨重伤亡的海啸。我国内海,从渤海到台湾海峡,是几百米的浅海,海啸波很长,而水又浅,不可能生成很高的海浪,所以,不大可能出现大的海啸。小的海啸也不少,比如1969年渤海发生7点4级的地震造成海啸。损失了一些海边的水流闸口和鱼塘。台湾海峡以南,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岛等地区,发生中等大小海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这里是个很宽的大陆架,菲律宾岛地区的地震,有可能从东向西,传到海南岛。但毕竟海水波动范围小,水不深,水下有珊瑚等物可以阻隔力的传输,发生大海啸的可能性不大。对于香港、澳门、广东沿海,菲律宾岛地区的地震是擦边过的,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记者:我国海啸预警建设现在达到怎样的程度?马宗晋:我国目前有7个海啸波观测站,台湾2个,香港1个,内陆沿海4个。这些站,已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相继加入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但是,还没有经历实战的考验。因为海啸发生的少,我国对海啸的研究相对落后,但是,有很多的科学家在研究海啸波。记者:面对这场自然灾害,你作为地震专家,对中国未来的地灾工作有什么话说?马宗晋: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只要努力,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可以减下来的。链接 马宗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研究组组长等。1966年之后,一直从事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研究。1900年后,组织国家7个减灾部门从事减灾研究,推出减灾系统工程。                                                                         (5-2012-GTZY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