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泥石流博物馆浏览次数:517 发布日期:2005-07-18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王正端地质灾害遗迹是地质遗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以地质遗迹为基础的地质旅游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地质灾害遗迹的研究和开发。不过,泥石流灾害频发且遗留诸多相关遗迹的云南东川,正变“灾”为宝,建设国内罕见的泥石流科研、旅游中心。从昆明出发,乘汽车往东北方向蜿蜒行驶约90公里,便是素有“铜都”之称的东川。在地质工作者眼中,东川曾是一片盛产铜、金、磷、铅锌等诸多紧俏矿产的富饶之地,而如今,它又因泥石流遗迹被地质旅游界所瞩目。被泥石流包围的城市东川是一座被泥石流包围的城市。泥石流以及伴随而生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曾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这片土地留下了座座光秃秃的大山、一条条面目狰狞的深谷、一片片由砂石堆积而居的巨型扇面,以及逶迤绵延的灰白色长龙。东川境内小江干流峡谷岸及3条支流中下游的若干沟叉中,共分布有107条泥石流沟,小型坡面泥石流更是不计其数。“座座山头走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当地人以“龙”形容泥石流,用“喇叭”描绘泥石流冲积扇,多么形象的比喻呀!这些沟叉中不同程度的泥石流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大型灾害性泥石流则5至11年至少发生1次,其中一部分高频率泥石流沟每年暴发泥石流在5次以上,最多的一年发生了28次。东川泥石流的冲击、冲起、爬高、磨蚀和冲淤等动力作用强裂,可将石块抛高至15米,可将建筑物外墙直径16毫米的钢筋扭成麻花状,最大冲刷深度可达20米,扇面淤积厚超过6米,比一次大洪水的作用党政军要剧烈。泥石流往往使跨越泥石流沟的桥梁、沟内或沟边的建筑物遭到冲毁或淤埋,还将巨量的泥沙、石块泻入主河,形成堵塞坝,使主河道上游积水成湖。1984年5月,东川铜矿所在的因民沟发生泥石流,短短20多分钟,就有117人被砸死或淹没,30多人受伤,239户共1100多人受灾,冲毁大量耕地、房屋和矿山机器设备,直接经济损失1100多万元。1985年7月,蒋家沟等多条沟谷同时暴发泥石流,冲毁和淤埋铁路桥6座,淤塞铁路隧道4座,冲毁路基、桥涵多处,昆明至东川铁路因此中断达半年之久。中科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研究站的科技人员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1977年7月末蒋家沟发生泥石流的情景:“头天夜间,大雨倾盆,泥石流滚滚而出。凹凸不平的沟床上浪头铺天盖地,泥沙乱飞,在沟边弯曲处直扑沟岸,蹿起一二十米高。沟里直径3米的石块互相撞击,发出震耳响声,冒着丝丝白气,犹如一大锅翻滚腾沸的黏粥……巨大、猛裂、多变的泥石流一直持续了5个小时,阵性流间续发生168次,泥石沙总流体达18万立方米,冲击力高达每平方米60余吨,遇房卷房,见地毁地,势如破竹。”这次泥石流虽惊心动魄,但在蒋家沟泥石流历史上尚不是最大、最惨的。他们观察记录的最大一次泥石流流量达到2820立方米/秒,相当于小江洪峰时水流量的5倍,最大流速15米,一次过程的固体总流量约200万立方米。东川成了泥石流百科全书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者便对东川泥石流进行了长期而细致的考察和研究。他们从搜集到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中,概括出东川泥石流最为显著的5个特征:分布广泛,暴发频繁;规模巨大,来势凶猛;类型齐全,过程完整;结构明显,流态多样;作用剧烈,破坏力强。这些特征表明,东川泥石流的科研、科普价值极高。东川泥石流的暴发过程非常完整,在一次泥石流过程可以见到先为稀性连续流,转为汹涌的阵性流,然后过渡到亚黏性阵性连续流。如此完整的泥石流暴发过程持续时间可在13小时甚至更长,举世罕见。按其性质,泥石流有高黏性、黏性、亚黏性和稀性4种,按其流动过程可分为连续流、阵性连续流和阵性流3类;按时代分为古、老、现代等3类;按成因划分为重力类、水力类和混合类等。东川泥石流的类型几乎应有尽有,尤以暴雨型重力类黏性阵性流最为典型。从流态上看,泥石流一般具有蠕动流、滑动流、紊(拢)动流和层动流等4种流态,东川地区在不同条件下4种流态均为出现,有的甚至在一次暴发过程中全都显现出来,如此多样的流态是其他任何地区不可相比的。东川泥石流流体结构更是多样化,不仅三大类齐全——由黏性、物理性黏粒与含电解质水构成的细粒浆体粒膜结构,由细黏浆体与沙粒构成的粗粒浆体粒膜结构,以及由粗粒浆体与石块构成的格架结构,而且,可细分为47种不同的泥石流体。特殊的旅游景观和科普课堂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今天,被称为“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馆”的东川,已成为20多个国家的地质工作乾研究探索泥石流成因、演变、防治的理想场所,并逐步成为一处新的地质旅游和科普基地。国内不少泥石流专家是在东川第一次目睹到“活”泥石流的,终身难忘。对科学工作者来说,泥石流发生地是一种地质遗迹,从这里可以探索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规律,进而研究总结防范、治理的根本之策。对旅游者来说,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是一种奇特的地质景观,到东川的普通游客,都会对这里雄浑的大山、深邃的沟谷以及多姿多彩、奇特壮观的泥石流遗迹产生兴趣。不仅可以从这个科普课堂中了解有关泥石流的知识,如泥石流形成、预测预报和防治经验等,还可以最真实地体会到大自然无情的一面,让人不得不绷紧保护生态的“弦”。如果赶巧了,游客还有可能亲眼看到一次小型泥石流暴发呢!前不久,一伙游人就在返回昆明途中离蒋家沟较远的地方观看过一次泥石流翻卷咆哮而来的场景。一位游人事后用四个字来形容——不寒而栗。他说,泥石流的暴发的确很壮观,但它更像一头怪兽,怒吼狂奔,贻害无穷。治灾防灾是发展旅游的根本东川是个在泥石流重灾地段依坡顺势建成的典型矿业城市,仅城区就有5条泥石流沟对其形成包围夹攻之势,假如这5条“巨龙”同时发威,只需几分钟即可将整座山城吞没。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东川安然无恙,这不能不归功于东川人很早便开始的对泥石流的治理和预防。东川对泥石流的规模治理发端于大桥河。大桥河是小江右岸的一条大型泥石流沟,一场又一场泥石流用它好冰冷的泥沙和石块埋葬了小流域内原本如画的3000多亩良田和7个村寨,使之变成一片形象丑陋的乱石滩。20世纪70年代末,一支工作队开进大桥河,开始实地调查和踏勘,出色地提交了治理总体设计和施工方案报告。之后,他们又进一步总结完善出生物工程与人造工程相结合的“稳、拦、排、截、固、防”六字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广泛推广运用。近年,黑水河、石羊沟、老干沟、田坝干沟、拖沓沟等10余条泥石流沟治理工程相继告捷,不仅从根本上保护了大量城镇和农田安全,而且用宽敞的大道、幽静的公园、碧波潋滟的人工湖,以及遍地的绿树、鲜花,把这座高原矿城装扮得分外妖娆。东川的泥石流威胁和灾害基本消除。治理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预防才是减灾避灾的“正途”。多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理、地质工程专家和科技人员,已在东川构建起了完整、科学的生物、工程防御体系和预测预警系统。以预测预警系统为便,主要是在灾害发生前,通过雨量观测、泥石流遥测和报警,有计划地组织人员疏散或采取其他应急预案,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和损失,避免重大灾祸重演。作为宝贵的地质遗迹,东川泥石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厚兴趣。当地政府正在抓紧制定详细规划,积极筹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开发泥石流景观资源,为东川珍贵的质遗迹的科学利用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5-6304-DKD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