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浏览次数:741 发布日期:2008-10-30 分类:综合——国土资源系统抗震救灾总结表彰视频会议发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任 王 平“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指示,航遥中心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调集航空遥感专业飞机和技术力量,紧急奔赴灾区前线开展应急灾情调查,组织百余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城镇破坏、道路损毁、河道堵塞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快速解译、评估和成图,及时为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国家各相关部委以及受灾地方政府指挥抢险救灾提供直观的灾情影像信息,为指挥抗震救灾、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开展灾后重建等工作做出了特殊贡献。灾情就是命令。5月12日子夜,航遥中心接到部领导关于运用遥感技术开展应急灾情调查的指示后,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应急小组,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要求中心正在成都执行土地调查任务的一架专业飞机就地转入抗震救灾工作,并通过部协调空军增援一架里尔飞机协助工作,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落实了人员、飞机和技术设备。5月14日上午,航遥中心与空军合作率先完成了震后灾区的第一次航空遥感拍摄任务。当天下午,中心立即组织40余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连夜进行图像处理和解译,并于5月15日早向国土资源部提交了北川、汶川、都江堰等3个重灾县的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图,标注了灾区的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损毁、河流堵塞情况以及滑坡崩塌体分布情况。随即,这批影像资料被送往国务院领导和抗震救灾前线总指挥部用于指挥抢险救灾,为明确受灾重点、调整救灾工作部署、摸清重要地段道路损毁、河道堵塞等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5月15日,我中心塞斯纳飞机获取了都江堰—漩口—映秀—汶川—茂县等重灾区沿线震后第一批高清晰航空遥感彩色影像图,现场作业组的专家迅速在实地对航片进行处理和解译成图,并于5月16日上午向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提交了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遥感影像图。该影像图显示了都江堰至汶川的道路损毁以及北川堰塞湖分布情况,为抗震救灾指挥调整工作部署和防灾避险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指挥决策,被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同志称赞为是对抗震救灾的“伟大贡献”。随着抗震救灾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根据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自5月18日起,我们由第一阶段灾情应急调查转向震后次生地质灾害调查,协调空军和总参共5架飞机增加航拍能力,并会同国家测绘局1架飞机,开展更大范围的区域性航空遥感飞行。截至6月底,在国土资源部的统筹指挥下,按照徐绍史部长“确保一个重点、实现两个统一”的指示精神,6架专业飞机完成43架次航空遥感飞行,获取了北川、汶川、青川等14个极重灾县市在内的43000平方公里的高清晰航空遥感影像,实现了对汶川地震重灾区龙门山断裂带300余公里长120余公里宽区域的航空遥感全覆盖。在加大航拍力度的同时,我们根据部领导的指示,集中力量加快开展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影像解译,为防范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依据。中心专家利用航拍影像结合卫星影像,共解译出地震引发的崩滑体6334个、泥石流266条、堰塞湖148个、灾害毁路1383段、潜在泥石流239条,威胁村镇264个、泥石流、崩塌、滑坡对道路的潜在影响1732处。其中,提交的唐家山堰塞湖等专题解译结果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中心专家解译出的34个堰塞湖及其分布图亮相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并成为国务院发布的权威数据。根据部的要求,我们积极为抗震救灾相关部门提供资料和服务。先后向国务院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武警总部、交通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统战部等部委和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政府提供各类数据资料1611件,总数据量达1719GB。上述资料为抗震救灾和防范次生灾害以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8次向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提供资料和技术分析;3次向中国华能电力集团提供资料,帮助该集团受困于映秀镇太平驿水电站附近的百余名员工成功脱险;向四川省人民政府提供的图件信息直接应用于抗震抢险前线指挥决策,为确定救灾重点、打通受堵道路提供了宝贵信息;向国家防总、水利部等单位提供的图件为排查堰塞湖分布及其隐患提供了有力帮助;向国务院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提供的图件信息为开展地震机理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我们的抗震救灾工作得到了上级组织和兄弟单位的肯定。先后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11名同志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表彰,1名同志被评为“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回顾一个多月的抗震救灾工作,我们有三点主要体会:一是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与科学决策,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徐绍史部长、贠小苏副部长、甘藏春副总督察多次听取中心工作汇报,作出具体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汪民副部长两次深夜到中心检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看望慰问工作人员,地调局其他领导也对中心的抗震救灾工作给予了悉心指导。二是拥有一支专业技术扎实、作风过硬的干部职工队伍,使我们具备承担紧急任务的能力。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率、靠前指挥。中心班子成员反应迅速,分工协作,组织有力,主要领导几乎吃住在办公室。三是长期的技术积累,建立了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使我们在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中经受住了考验。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战略全军部队,我们通过多年的勘查生产实践,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和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使一批先进的实用化的可工程化应用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08.10.9,中国国土资源报,2版)
附件下载:
|
同主题文献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