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四个地学学科将大发展浏览次数:552 发布日期:2005-09-22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于德福 熊 昆近代地质科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由过去的“供给驱动型”转向了现在的“需求驱动型”,地学也通过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建立新一代地学知识体系,使自己成为保障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的支撑体系。在这种新模式下,未来的地学将重点发展哪些学科,以满足人类持续发展对自己所提出的需求,就成为地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针对这一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由他领导的课题组彩地质文献统计分析的方法,最近刚刚完成了全球近代地质科学学科体系发展与演变的研究,其结果对构筑我国全新的地质科学体系提供了参考。社会需求,是地学发展的动力董树文介绍说,地质科学从莱伊尔时代诞生到20世纪初形成了以古生物学、地层这和矿床学为核心的传统地质科学体系。但是,完整的传统地质科学体系构建于20世纪的30~40年代,出现了以古生物学、矿床学、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为核心学科的新体系。经过辉煌的顶峰,矿床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和煤田地质学逐步走入低谷,2000年被排斥在地质学科前8位之外。这表明传统的供给型地质科学转向需求型地质科学,环境地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等迅速崛起。从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的地球物理、环境物理、环境地质学、地球化学、油气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目前已挤入前8位,体现了技术进步对地质科学发展的影响。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产生就是探测技术进步的结果。岩石学研究的地位百年里持续提高,反映岩石学在不同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规律的适应性,从支撑矿产资源供应到满足环境地学发展,再到渗透大地构造等地学前沿,使传统的岩石学获得新生。他说,研究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发现,20世纪的前50年是传统的地质科学蓬勃发展,建立和完善其学科体系的时期。后50年则是地质科学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新的学科,形成多元化现代地质科学学科体系的时期。并且,后一个发展时期也是对地质科学未来的发展、人类进步发生影响更为深刻的时期。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世界各国都遇到了社会发展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课题的一系列挑战。地质科学除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能源以外,还必须协助解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有关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认识地球、利用地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代地质科学的基本任务。董树文介绍说,课题组对历史地质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21世纪,地质科学将在满足人类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需求中,继续丰富完善在20世纪后50年兴起的学科,建立起非同寻常的跨学科、大综合、大协调的地球系统科学体系。这些将在21世纪广泛受到关注与研究,并将获得大发展的学科主要有:地球物理学这是一门涉及面十分广泛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地球内部、大陆、海洋和宇宙空间的一系列科学问题。地球物理学研究包括了一般地球物理(包括矿物和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和地球物理理论等)、固体地球物理(包括构造物理、板块和地球各圈层的地球物理性质、古地磁、热流和地球的磁场和重力等)和应用地球物理(包括地球的电、磁、策略场等),是现代地质科学体系的支柱之一。地球物理学将在人类深化对地球本体和日地空间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量化地球内部各圈层的耦合和深部物质状态及物质组成的错综组构,解决资源和环境包括空间资源环境等问题中作出贡献。环境地质学它既是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也是地质科学家对环境觉醒的一个标志,研究的对象聚集在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系统,并由此向地下和大气及系统辐射,是关于开放的地球复杂巨系统中人类生存条件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它包括了自然及人类影响的环境的性质,地质体(特别是通过其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作用而产生的效应)和地质过程(包括环境有毒物质的运移、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和防治,自然和人类系统的脆弱性及其保护,环境质量变化过程的分析和环境污染的防治,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等问题。它们是通过环境分析化学、示踪剂(如稳定同位素)等技术得以揭示,并作为环境数据和信息进入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对环境过程的模拟得以再现的。这些内容将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支撑区域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岩石学作为地质科学的基础学科,其稳步发展得益于面向需求、面向前沿,并在其中获得了发展的动力。岩石学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也将突出其作为地球物质与结构的基础介质单元,为人类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基础的科学支撑。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创新、改进和提高,将进一步推动地球化学的发展,在原有的地球化学理论、水文地球化学、沉积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基础上,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诸如天体(宇宙)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等众多的边缘学科,在未来的地学体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董树文介绍说,在新的世纪,地学发展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各个传统的地学分支学科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新的交叉学科不断诞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不断出现,涌现出一批可能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推动的前沿性课题。人类正在为创造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征的现代地球科学体系而奋斗。董树文:1954年6月生,197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1988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国际地学计划(IGCP)中国全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原地质矿产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多次获首部级科技进步奖,1989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199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2年获安徽省首届青年科技奖,现为国土资源部首批跨世纪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9063-DKD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