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承受双重压力

浏览次数:472  发布日期:2005-12-13  分类:专业领域/农业地质
大范围生态恶化 高风险自身污染步雪琳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消费大国,粮食安全将会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杨正礼研究员等专家呼吁,农业产地环境恶化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食物安全的影响已经显现,农业产地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应尽快实施“藏粮于田”和“农田生态保育”农业环境安全战略,确保我国“以我为主”粮食安全体系的实现。农业污染逐渐凸现,总体态势非常严竣杨正礼指出,我国用世界8%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支撑着全球22%的人口,继工业和城市点源污染之后,我国农业污染逐渐凸现,目前大致占到全部污染的1/3。农业污染正在呈现来源扩大、复合交叉和时空延伸等新特征,对农业环境格局的扰动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呈加剧趋势,总体态势非常严峻。另一方面,对农业污染问题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如化肥、农药流失污染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千方百计提高其利用效率,但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农业污染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总体状况是东部农业污染重于西部,城乡结合部重于乡村,经济作物和集约化养殖区污染远高于一般粮食作物产区。同时,局部治理与大面积恶化并存,化肥、农药流失污染与大范围投入不足并存。杨正礼强调,我国农业环境目前正面临大范围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自身污染的双重威胁,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必须对国际社会逐步履行环境承诺,农业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已经成为标识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高达国土面积的1/3以上,每年约有1000万吨的农膜等塑料残余物滞留在农村地区,土壤污染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6。同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农药、农膜等用量最大和秸秆、饲料、畜禽粪便等产出最多的国家,农业自身污染的风险很大,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农用激素类、不合理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类等新的污染将逐步显现。还必须警惕的是,农田污染和地力衰退等生态变化具有潜伏性、隐蔽性、长期性和恢复难度大等特点,任其发展,必然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长远影响,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畜健康。农业污染防治源头与过程控制少,系统与立体治理少农业污染的严重性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农业环境管理工作的不足。杨正礼指出,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目前仍以重视数量保护为主,忽视质量建设,农业污染防治上整体表现为末端治理多、源头与过程控制少,点源治理考虑多,系统与立体治理思考少。他认为,基础数据匮乏与本底不清是我国目前农业污染防治中的首要问题。其二,农业环境相关法规仍待完善和强化执行。尽管国家围绕耕地、农业用水和废弃物控制等制定了不少法规,出台了相应标准,但多缺乏必要的科学的技术路线与一体化防治技术的支撑,污染防治技术还较零散,整体缺乏工程化技术的配套。实施“以我为主”、“藏粮于田”和“农田生态保育”三大战略“农业环境一旦恶化,农业生产就会失去可持续的基础。因此,我国必须同时解决农业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及治理两大难题,走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环境建设之路。”杨正礼提出,面对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启动全民生态环境科普行动计划,构建国家农业环境监测预警和技术创新两个平台,建立政策配套与机制创新、多元化投资和科学对接的农业环境工程等三大体系,尽快实施“以我为主”、“藏粮于田”和“农田生态保育”三大关联战略。“以我为主”粮食安全供需战略旨在形成依托自身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将调整农业结构、适度粮食储备和合理粮食进口作为配套战略来实施;“藏粮于田”战略旨在强化农田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绝对主体地位,建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农田生态保育”战略旨在通过农田水、土、气等基础要素的系统保护与培育,维护和改善我国农田用养关系和基础地力,提高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可持续生产能力。要实施好三大关联战略,关键是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实施一系列配套的工程项目。同时,应完善法律法规和强化管理,进一步细化“农业环境保护法”,完善农业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制订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技术,构建农业清洁生产体系,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建立资源高效节约,环境洁净和经济效益好的良性农业生产格局。     (5-11221-HJ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