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反害生态浏览次数:505 发布日期:2005-12-21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为保护当地生态,加快脱贫步伐,将农民转移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这是我国近年来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之一。但是,有些地方的做法令人担忧。记者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马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将生态移民安置点选在沙漠边缘区,不仅没有起到保护生态、致富移民的作用,反而给开发地生态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搬来后一看全是沙窝子内蒙古首批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淘井、沟心庙移民开发区,位居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的荒漠地带,2002年前搬迁安置移民1000余户。记者日前来到沟心庙村移民村采访时,发现这里早已被连绵的活化沙丘包围,村内的道路上、院落旁,堆积着厚厚一层随风而来的沙子。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一位干部不无遗憾地说,经过大自然千百年的自我修复,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这片荒漠地的生态系统原本已经相对稳定,而自从大批移民搬迁进去以后,大量抽取有限的地下水垦荒种地,放牧牛羊破坏稀疏的植被,致使固定沙丘重新活化沦为流沙地。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来的移民韩存厚说,当初被人告知,搬迁到磴口县,移民可耕种水浇地,结果搬来后一看全是沙窝子,甚至连老家都不如。其实,这个地方年年都起沙尘,一季庄稼,经济需要补种四五遍,才会有收成。把国家的钱撂进了干滩在磴口县沟心庙移民村记者还发现,村里不少房子都门窗紧锁,空无一人。“俺们种地、吃水靠打井,这几年井进而出水越来越少,加上风沙太大庄稼收成不好,实在呆不下去了。”第三自然村移民李财孝说。沟心庙移民村规划了6个自然村,总共搬迁来1500多口人,但是,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回迁走了。据沟心庙移民村留守的移民反映,1999年淘井移民移村的移民搬迁过去后,由于那里的地下水含盐碱太大,移民没有办法生存,最后被迫第二次搬迁,结果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不说,还把国家大量的钱撂进了干滩。同样的生态悲剧正在西北强沙尘暴源头阿拉善盟上演。为抑止草原沙漠化的脚步,20世纪末这个盟开始从牧区实施较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每年易地搬迁安置5000人左右。但是,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一些地方所谓的生态移民只是把生态最为薄弱的甲村,移到环境同样好不到哪儿去的乙村,开发分配的都是已经开始荒漠化的土地,未能建起可靠的生态防护屏障,流沙活动强烈。砍沙生灌木并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阿拉善盟右旗曼德拉苏木,2000年以来接纳140户生态移民。尽管这些移民从牧民变为农民后靠开发水浇地逐渐过上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可是由于他们与当地农牧民一道过度采伐沙漠边缘的沙生灌木当燃料,并且以漫灌方式过度开采地下水种植粮食,致使当地的生态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移民孟根其其格曾在塔木苏镇放牧骆驼为生,后因草场严重退化牧草短缺,便在政府帮助下搬迁到曼德拉苏木从事农耕生活,现在种着30亩耕地。走进孟根其其格现在的新家,眼前堆放着两堆从沙漠里砍来的柴。据当地林业干部计算,正常每户家庭一年烧掉1000~3000公斤柴。而从孟根其其格家的院中向南望去,目光可及处就是腾格里沙漠黄色的沙线;她家耕种的30亩土地,绝大多数是靠井水浇灌的沙地。(姜雪城 张云龙 李俊义/文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5-12023-HJ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