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勾勒出我国大陆深部轮廓浏览次数:467 发布日期:2006-01-10 分类:学术动态呈现出东部热而薄,中部冷却中,西部热而厚的特点记者赵凡报道,中国大陆深部的基本轮廓目前已经由地质科学家勾勒出来。根据深部地热特征,我们脚下的大陆呈现出东部热而薄,中部冷却中,西部热面厚的特点。这是记者从刚刚召开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学术讨论会上了解到的。承担岩石圈热结构子课题的中国地质大学博士汪洋介绍说,以深部地热特征为基础,大体可以将中国大陆作三个框架性的热—构造分区。东部区:大致位于东经110度以东,包括松辽、华北、苏北盆地,汾渭地堑和华南造山带等地。其热流值高,一般大于每平方米65毫瓦,地壳热流与地幔热流比值小于1,热岩石圈厚度薄(小于140千米),岩石圈流变学强度低。其高热流源于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伸展作用及伴随的岩浆活动。中部区:大致位于东经105度和115度之间,包括鄂尔多斯、云贵高原等地。热流值在每平方米65毫瓦以下,地壳热流与地幔热流比值大于1,热岩石圈厚度南部厚北部薄,岩石圈流变学强度南部高、北部低。其最新一次构造—热事件发生在中生代,目前岩石圈处在继续冷却过程中。西部区:包括南北地震带及以西的我国西部地区。其内部热流和岩石圈热状态空分布呈现南北向分带格局,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三个亚区。第一,西北区。包括塔里木、准噶尔等构造单元。其热流值一般小于每平方米60毫瓦,地壳热流与是幔热流比值小于1,热岩石圈厚度大于180千米,岩石圈流变学强度高。其主要构造—热事件发生在中生代以前,目前岩石圈已冷却。第二,青藏高原区。其热流值大于每平方米60毫瓦,地壳热流与地幔热流比值大于1,热岩石圈厚度在高原东部和中部很厚(可达180千米以上),而在南部和北部明显薄,尤其是高原北部。整体上岩石圈流变学强度低。遭受新生代构造活动的影响。第三,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地震带)。包括滇西、康滇构造带、鄂尔多斯以西地区。其热流值大于每平方米60毫瓦,地壳热流与地幔热流比值一般大于1。热岩石圈厚度较小,岩石圈流变学强度低。其岩石圈热状态受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的构造挤出作用的影响和控制。 (5-12201-GTZ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