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之水浏览次数:428 发布日期:2006-01-17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贵州地矿局岩溶石山区勘查地下水纪实 王琴 何毓敏水贵如银代代盼喀斯特岩溶地貌,是贵州省一道独特的风景,却成为当地百姓世代贫苦的根源——这里,至少有300万人缺水,100万亩土地缺水灌溉。在海拔2290米、高低落差达1490米的大方县星宿乡,水源奇缺,喀斯特岩溶出露90%以上。漆树村滥坝村民组的28户农家分散在7个山旮旯里,一年里至少半年时间要为干旱缺水发愁。只有旱象初解之际,村民们脸上才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雨水是他们的吉祥物啊!为了水,村民们不得不翻山越岭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去挑水背水;为了不浪费一滴水,洗脸水留作洗脚水,洗脚水留作猪牛饮水,洗衣则要等到雨季……平塘县鼠场乡新田村蒙子树村民组坐落在海拔上千米的山顶,每年枯水期超过10个月。要喝水,只能到山下的摆京河去挑。“下坡一小时,上坡五个钟”是这里村民生存条件的真实写照。某年的年三十,一名村民到河里挑水,好让家人过个好年。不料,辛辛苦苦挑回的水在半山腰上洒了个精光,他只好折回山下再挑一回。一来二去,的担水挑到家时已是大年初一早上。站在门口的家人看到他回来了,欣喜中却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泪水。地下找水解民忧岩溶石山区几百万生灵渴求的眼神,牵动着贵州省地质工作者的心。多年来,贵州省地矿局在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岩溶石山地下水综合治理工程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项目和资金支持。1998~2004年,贵州省地矿局在黔东的岑巩县天星乡打出了出水量达5000立方米/日的供水井,在玉屏县田坪、朱家场施工23眼供水井,开采量达2万余立方米/日。两县近2万人的饮水问题得解决,近万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几年间,这个局还成功地进行了巨木地下河低坝拦蓄、地下河成库及出口提引地下水的试验性工程建设,在河面修建了一座7米高的低坝,建立了水泵站,初步解决了6000多人的饮水问题;作为我国第一个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的省级地矿局,这个局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预警预报”系统的实施,并开展了《贵州省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均卓有成效。今年3月,该局编制的《道真自治县岩溶地下水开发示范工程——上坝地下河水库初步设计》顺利通过审查。工程完工后,可解决道真县城及上坝乡2.8 万人、1.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和1.6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可使区内年均增产粮食4146.8吨,农民年均纯收入增加79元,人均粮食增加110公斤,与此同时,该局还开展了黔北上坝地下河与黔西南黄泥堡地下河的调查及开发示范研究工作,使贫困区受益面进一步扩大。这一项项工程的实施以至建成,使广大岩溶石山区的居民终于得偿所望。将找水进行到底在岩溶山区开展地下水综合治理,谈何容易!首先遭遇的问题是没有路。没有路,设备怎么运载?地质工作者们只能边修路边前进,卡车的车轮转一圈,人们得付出10倍的努力。但更多的时候,大卡车是用不上的,往往是卡车换成川路车,川路车换成人力车,最后是人拉肩找,靠双手和两肩把设备运到井位上。好不容易设备到位了,人们搭起帐蓬就开工。春寒料峭的三月,岩溶石山区阴冷潮湿,大风不断,打井工人们往往是身上挂着泥浆冰甲,双手僵硬,脸庞发青地在钻台上作业。如果戴着手套操作,没多长时间手套就同钻杆冻在一起,只有用热水浇烫才拿得下来;如果图利索摘下手套操作,一不小心就会被冰冷的钻杆粘下一片鲜血淋淋的皮肤。几乎所有的工人都遭遇过这种情况,可他们总是稍加包扎后就接着干。钻机一开便离不了水。可这里是缺水区,运水之难可想而知。吃水也有问题,尽管自己是找水的,可打井过程中,地质工作者们却只能吃苦咸水、漂粪的水、混合着柴油的水,甚至是发绿变味的水。的确,找水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当地质工作者们看到自己打的井喷涌出白花花的水时,看到村民们欢呼雀跃时,他们笑了!吃水不忘打井人地质队员走到哪儿,扶贫找水的攻坚战就打响在哪儿。如今,岩溶石山区的百姓们时刻盼望着地质队员们来到自己的家乡。在平塘县,当贵州省地矿局一勘院打成一口日涌水量达2000多吨的高产水井后,祖祖辈辈视水如油的摆河、猫寨两个村的4355名村民和1500头大牲畜,便彻底告别了饮水艰难的日子。手捧甘泉,村民们激动地说:“地质队给我们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都匀市林业局平浪林场场长代表林场全体职工,把一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镜匾送到了104地质队,这个队为平浪林场打出了一口日出水量达1000吨的优质水井,解决了困扰林场45年之久的吃水用水问题。场长激动地说:“是地质队给了我们‘希望之井’、‘幸福之井’!”围着一勘院打出的优质水井,普定县陈旗堡村的村民们像过节一样高兴!这口井不仅解决了他们的饮水问题,还为1200多亩耕地提供了灌溉水源。如此,村民们每年可增加农业收入30多万元。两幅锦旗表达了他们最朴实的感激之情——“党恩惠民,家安国泰”、“情系三农,惠及千秋”。 (5-12242-DKDB)
附件下载:
|
同主题文献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