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黄河源头生态危机

浏览次数:480  发布日期:2006-01-20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森 林黄河源区一向是中国版图上少有的秘境。这里海拔高达5000米左右,氙氧而寒冷。又因为有冰川补给和降雨相对较多的自然条件,加之河谷和众多湖盆的积蓄以及丰茂草原的涵养,水资源较为丰富;这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神秘而独特,是中华民族文明摇篮的源头地带。然而,河源地区山川的美丽,并不意味着永恒。尤其是占黄河源区大部分地域的玛多县境,近些年来遭遇到人未有过的难堪和尴尬:这里的生态正在急剧恶化。水源不断减少  黄河动辄断流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源区,径流补给基本靠雨水。而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等原因现在的雨量越来越少,蒸发量却越来越大。据青海气象专家观测分析,黄河源区汛期的降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呈现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其减少趋势更为明显,这一变化趋势与黄河上游径流量的变化有着惊人的一致。而冰川、雪山也在急剧退缩,溶水大大减少。青海省本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以前黄河的青海出境流量占整个黄河总流量的49.2%,而现在减少了23.4%。黄河源区为雨水补给型河流,其流量的76%集中在汛期即5~10月份,而这个地区汛期的年降水量却在下降。据黄委会上游局观测统计,1995~2005年这10年中,黄河源头地区水量比上一个10年段减少了25.3%。玛多水文勘测队的资料显示,自1960年断流80天,1979年断流81天,1996年断流29天,1998年断流59天,1999年断流31天,断流时间最长的2000年一年内就断流2次,累计断流122天。在去鄂陵、扎陵峡谷湖和卡日曲、约古宗列曲的沿途,已经看不到过去到处都是的小溪小河,无数干涸的河床无奈地躺在那里,变成了黄沙土堆积的沟壑。玛多县境内原有较大河流8条,现在已有3条常年干涸。玛多水文勘测队的观测员告诉笔者,2003年7月,黄河沿处平均流量只有13立方米/秒;2005年7月,黄河沿处平均流量只有10.2立方米/秒。2005年前10个月的来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近一半,比来水最枯的1997年同期还少,为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少年份。笔者在黄河第一桥那里看到的黄河与其说是河,还不如说是一条普通的溪流,水深仅只有三四十公分。湖泊多成沙漠  草原鼠害猖獗黄河源头星星一般多的湖泊大半已经消失。玛多历史上是没有沙漠的,但据70~90年代的3个卫星图片显示:扎曲下段与约古宗列曲之间不仅出现了沙漠,而且范围明显地在扩大并拉长,无情地吞食了大部分约古宗列的湖泊。互多地区80年代还存有4077个湖泊,现在却不到一半,有一部分湖泊有水也已不能外流了,扎陵、鄂陵两湖面积大为萎缩。星宿海众多的水泊大多已不复存在,那些曾经碧蓝澄澈的湖泊,已干涸成褐黄色的泥炭湖盆裸地,像一块块秃,看上去令人心焦。星宿海本是一片汇水盆地形成的巨大沼泽,原本大大小小的海子像星星落地一样多而美丽,它因此得名星宿海。藏民把这里叫“玛涌”,即孔雀滩、孔雀河的意思,是说小海子又多又美,像孔雀尾翔上的蓝绿色花斑。但现在星星落地的景象已经没有了,被称为“炒青稞的浅锅”的约古宗列盆地在星宿海的上面,也有很多小型湖泊在逐年消失。这里的高寒沼泽草甸和星宿海一样是黄河源区的水源涵养地,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县草原站站长朵华本的引导下,笔者在县农牧局解日布局长所称的“重灾区”上、中、下3个星星海那里看到的情景,更为惊人。上星星海和中星星海原水面都在40平方公里左右,现在海子水位已下降了七八米,面积也大为缩小,已露出了大面积的黄色干涸湖盆地。朵华本指着远处说:“海子周边原有百十个小海子,现在了大部分干掉了,那些黄沙地原来都是小海子和湿地。”站在野马岭上东望,中星星海湖岸周边的小海子和绿色的丘陵几乎全变成了沙山,景象比上星星海更惨。朵华本说:“今年降了些雨,站在野马岭这里还可以看到中星星海的水面,去年天旱,水岸根本就看不见。”想像中的如天上星河落地般美丽的星星海,因大气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得面貌全非。著名的湿地野马滩里的小海子也大半消失,我们的车子竟毫不费力地在里面跑了很长时间。朵华本说:“几年前车根本进不去,到处是沼泽地和水,现在已变成了这个样子!”由于水源不断减少,河流和湖泊大量干涸,黄河源区草原的生态状况迅速恶化,草场的退化和沙化快而严重。从七八十年代起,原没有沙漠的玛多县境内,已出现大片沙漠(主要在沿黄以北)。卡日曲、扎曲、约古宗列曲及扎、鄂两湖一带原来的高寒草原化草甸,现大部已变成黄色的稀疏草原。玛多其他地方原先上好的草原也大都变成了草甸,草甸变成了黑土滩。而且,玛多草原上鼠害相当严重,到处是密密麻麻的老鼠洞,鼠害面积已达49万公顷,占全县草地面积的65%。据县植保技术人员称,玛多县境内草原上的害鼠主要有两种:一是鼠兔,一是高原酚鼠(也叫“瞎鼠”)。专家估计,玛多县境内的草原上至少存活有2亿只以上的鼠免。高原酚鼠,常年生活在地下,主要吃草根,破坏性更大。笔者在上星星海一带踏看,最多的地方每平方米至少有20多个鼠洞。走在玛多的草原上,你最需要留神脚下的不是虫蛇,而是老鼠洞,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会把脚陷在地下深深的老鼠洞里。近年,玛多竖鹰架、投药,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草原偌大,鼠群太多,这些办法终究是杯水车薪。牧民生活困难  亟待综合治理玛多县县委副书记吴海青和副县长扎洛告诉笔者,全县退化草地面积达161万公顷,占全县草地面积的71%以上;沙化面积达到78.4万公顷,占全县草地面积的35%。而且,草场的退化和沙化,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扩展。其直接结果是土壤裸露,蓄水能力大幅度下降,水源涵养功能降低,形成恶性循环。扎洛说:“重灾区是黑河、黄河和扎陵3个乡,原有的草场已不能承载现有的畜养,大批牧户不得不离开家乡去远途租草场放牧。过去全县最多时有70多万头牲畜,现在只剩下不到21万头了,草不够吃了。”在鄂陵湖旁的错哇尕泽山下,笔者走访了来这里租牧的扎陵湖乡5队的索娜昂姆,她说这里的草很快也要吃完了,不知道还可以到哪里去放羊放牛。她的3个孩子因远离家乡而全部失了学。扎陵乡马桑增和华吾多杰两位乡领导对笔者说,扎陵乡推动草场的租牧户已达25%,他们不得不赶着羊远涉外乡去租牧,有的甚至去了更远的都兰县和玉树州。黄河乡60%的草场已退化,全乡380户已经有200户放弃养畜了,成了无畜贫困户。生态恶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畜牧业生产急速下滑,牧民生活越来越困难。上世纪80年代,玛多县人均纯收入水平曾在全国排名第一,号称全国“首富县”。当时全县牲畜存栏数量最高年份达到67万多头,人均110头。90年代后,玛多河源区的生态开始逐渐恶化,1999年牲畜存栏急剧下降到28万头,人均占有变成了37头。2005年,因草地退化,载畜量下降,全县牲畜存栏又下降到21万头,人均占有20头。生态的恶化导致玛多的牧民生活出现了很大困难,没钱养畜、没草养畜的牧民越来越多,一个只有1万人口的小县,贫困人口已达4000多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已近3000人,基本没有收、生活完全靠政府救济的人口逐渐上升到近1000人。尤以黄河乡和黑河乡为甚,不少人已经离乡,赶着羊群远程外出租牧或偷牧,另一些牧民已沦落为乞丐,四处流浪。笔者有一天从野马滩回县时,路过黑河乡政府驻地,就见到不少境况极为凄惨的生态难民,有的全家5口人全年就靠救济的500元钱生活,有的家徒四壁,地上仅只有半袋面……面对严酷无情的现实,玛多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口号,于近年加大了管理草原和治理生态的力度。为了长远的发展和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玛多县放弃了原先确定的一些经济和旅游开发项目,服从国家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县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要求,从2003年起就启动了休牧育草生态移民工程。这个工程首先从鄂陵、扎陵两姐妹湖所在的扎陵乡开始示范,实行生态移民,至2005年,388牧户1800人大部迁出,草场封育也进展顺利。专家们疾呼:国家应加大治理黄河源区生态恶化的力度,从资金和项目上给予玛多更多实际的支持,治理河源生态恶化不仅仅是源头地区和上游的事,也关系到全国的利益;坚决实行河源区全境禁牧封育,通过逐步移民措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河源无人区;建立上下游联手治理黄河源的基金制度,加大科学技术的支持力度;在牧民外迁的同时,禁绝探险、偷采药物和偷猎者的进入,以保证无人区真正无人,让河源区的自然生态自然恢复。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有效治理鼠害,保护地表。有的专家提出,青海、甘肃黄河源头和上游地段,要通盘治理,保护流域植被和水源,并在黄河上、中游实行科学调控,为下游合理调水,避免黄河断流。                                       (5-12264-HJ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