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物治沙渐显生态效益浏览次数:439 发布日期:2006-04-03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比例由3:7转变为7:3“十五”期间,内蒙古生态建设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在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区集中推广,运用飞播治沙造林技术、沙地生物经济圈技术、植物再生沙障技术、“两行一带”造林技术等12项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命名植被与其他固沙物覆盖率达到80%以上,取得明显生态效益。有关专家认为,在上述项目区内,植被与其他固沙物覆盖度由治理前不足40%达到了85%以上,退化草地的产草量每亩增加了40~75公斤,优良牧草比例增加1.3倍,有效降低了地面起沙扬尘,遏制了项目区沙地活化、流沙漫延,缓解了沙尘危害,提高了土地绿色生产能力。同时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发生了变化,昔日的生产用地大面积转变为如今的生态用地,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比例由3:7转变为7:3。专家认为,防沙治沙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不仅更新了生态建设思路,也提高了生态建设效益。 (李云平)(6-02234-GTZ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