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牌孤城

浏览次数:515  发布日期:2006-06-15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和化石
秦幸福    高大而近乎直立的悬崖,像一块巨大无比的帷幕,从山顶一直垂到山脚,陡险得连野兽也难攀登。战国时期的牌孤城,就隐藏在这巍峨峻拔、景色奇物的牌孤城山中吗?牌孤城其实是一座山。在山地面积占50%,海拔500米以上山峰有50多座的山东省五莲县,这座海拔仅405.2米、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多的版孤城山,充其量只是个“山娃子”。但是它那巍峨峻拔的气势、奇物的景色,以及那座从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牌孤城,却使其具有了不同一般的声名。为实施一具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我第一次登上了牌孤城山。山体的南坡,是一道相对高度近300米、坡宽70多度的大悬崖,它像一块巨大无比的帷幕,从山顶一直垂到山脚,面积几乎围住了半座山,陡险之极,恐怕连野兽也难攀登,其规模和险峻程度,堪与华山西峰舍身崖相比。于是,我从坡度较缓的东北坡向上攀登。这是一个由中生代燕山期岩浆侵入形成的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岩体,岩石节理不很发育,所产石材完整性好,成材率很高,质量上乘。山下有数十座矿坑正在热火朝天的开采中。从山腰部开始,栽植了不少马尾松,山顶在浓刻的松林之间,是一片长满野草的开单身汉地,开单身汉地西部,有两块几乎连在一起的沼泽水洼湿地,每块一亩有余,都呈近似正方形,里面长满半人高的芦苇。山顶上能有沼泽,本来说是一种少见的自然景观,再加上那些恰似羊绒般雪白的芦花,随着微风来因摇曳,展示着世外桃源般的情韵。这片微型山顶沼泽的存在,与两种地质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山顶的地形类似一个不规则的浅盘子,能够将四周的雨水汇集到中间;二是几乎没有节理的花岗岩基底,透水性极差,使聚集在这里的雨水,除了蒸发和供给植物生长,几乎不再有别的消耗。在沼泽地的周围,散落着几处古建筑遗址,规模较大、保存比较完好的有两处,皆背风向阳,风水绝佳。较大者位于东面,石块构筑的墙体,保存好的有一米多高,建筑布局呈凹字型,几块白色花岗岩石质的柱础,斜卧杂草之中。西面的一处遗址,建在沼泽北岸,建筑面积比东面的要小,我看见两段雕制的花岗岩石柱,虽已残破但工艺非常精湛。从建筑石料的工艺和残砖的规格,我判断,这些建筑的年代,绝不可能久远到2000多年前。那么战国时期的牌孤城,究竟在哪里?我站在山顶的西部边沿峭壁上,隔着一道山垭口眺望西南山脊。那山,下半部陡直如壁,中上部危岩耸立,直指青天,峻险奇物之姿,颇似安徽黄山。为寻找一个仰拍的角度,我拽着荆棘,小心翼翼地深入到垭口这一侧的悬崖半腰,然后又从另一个方向攀上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条宽15米左右的断裂破碎构造带,地质应力把山体偏南部由西向东纵切了一刀,在此留下了一座天然石门。两则有天工造就的石墙作防护,门下小道陡险崎岖,乱石崩云,宜守而难攻。有数十块稀奇古怪的石头,散布在东南山坡上,有的像碾坨立在碾盘上,有的似小船停泊在岸边,有的如同憨头憨脑的宠物,其中最有情趣的是一块“调皮”的海螺石,它趴在另一块顶面平坦、边沿圆滑的大石块上,房壳的满面春风部探向悬崖,整个身子仿佛慢慢蠕动着,仿佛一不留神就会滚到山沟里。不远处,因同一条断裂破碎构造带形成的另一座石门,面东而开。两岸峭壁之上,几块危岩形如巨石垒砌的碉堡,又像挺胸昂首的武士,大有“一春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与西门相比,这里通道更为狭窄、地势更为峻险。我从相互对峙的石壁下,借着山洪流淌的“路径”,手脚和屁股并用,方才蹭下山,幸亏是在干旱季节,若在雨水遍地、青苔漫生的夏天,那引起陡直光滑的下山之“路”,肯定会滑得难以停脚。回头张望时,我心存余悸。下山后向老乡打听,才知道山顶上的遗址是《日照县志》中记载的季睦营。按他所指,我在山前迟家庄村河北那块小平原上找到了真正的战国古城牌孤城。这座用沙士夯筑的千年城防,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的墙址,至今仍清晰可辨。当年百将对叠、杀声震天的场面早已不见,我只能凭着出土的青铜兵器和“左桁正木”古印,去追思、去冥想了。                 (6-05184-DKD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