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性地震预报已成可能

浏览次数:530  发布日期:2006-08-0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访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徐好民高慧丽  李晓明唐山地震的漏报,并不能说明地震不可报,而是激励我们改进工作方法,在有大震背景的地区出现宏微观异常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李四光和中国地震学界的一部分学者,在地震前都曾指出唐山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地震预报要实现群测群防,由群众监测随机性很大的宏观异常,并及时上报重视长中短临结合、宏观微观结合,六级以上的灾害性地震可以做到不漏报、不虚报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祭日。30年过去了,但是人们对于1976年7月28日的那次大地的动怒,至今仍心存余悸。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30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究竟留给我们什么经验和教训?日前,记者怀着诸多疑问,走访了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徐好民。唐山地震本应能够预报出来记者:唐山地震已经过去30年了,您认为今天的人们应该从这次大地震中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徐好民:唐山地震的经验教训究竟在哪里?这不仅是中国地震学界、中国人,也是全人类地震工作者、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作为一个地震工作者、一个唐山地震预报工作和灾难的亲历者,我总结了六条经验教训。第一,这次地震使我们认识到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并不标志着地震预报的过关,要达到准确预报还要走很远的路。第二,唐山地震并不是在地震工作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生的。当年负责京津唐地震预报的汪成民等同志在7月26日已和北京地震队进行一天的会商,并向国家地震局领导作了汇报。第三,地震预报工作必须长中短临结合,对中长期地震趋势心中无数是搞不好短临预报的。在有大震背景的地区出现宏微观异常时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麻痹侥幸的思想要不得。第四,唐山地震的漏报既有地震的漏报既有地震预报尚不过关的客观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要求这次地震作出“1976年7月28日凌晨将在唐山发生7.8级地震”这样准确的预报是不现实的。第五,唐山地震的惨重损失更说明了地震预报的重要性,并不能说明地震不可知、不可预报。它只能激励地震工作者努力搞好这项工作,而不是灰心丧气、放弃预报工作。第六,我国有大量地壳运动、地震活动方面的资料,有专群结合的科研队伍,这是我国地震预报战线上的两大优势。只有深刻总结出这次漏报的经验教训,必进我们的工作,尽量避免唐山地震悲剧重演,才是我们最好的忏悔!记者:也就是说,您认为唐山地震是应该能够预报出来的?徐好民:是的。1976年唐山地震漏报在许多人看来是地震不可知,地震不能预报。这其实是某种程度的误解。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大大丰富了中国地震工作者对地震的科学认识。那么,为什么处于较低认识水平时能够对海城地震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而认识水平提高后,却又漏报了唐山地震呢?从学术上来说,唐山地震前虽然出现了一系列异常,但毕竟这些异常距海城地震、和林格尔地震时间之短都是中国地震史上前所未有的。而且当时的许多宏观现象只是在临震前较短时间才出现,更没有出现明显前震。当时地震学界一部分人认为华北平原的第四活跃期已经结束了,不会再有大地震出现。且不说当时的认识水平,就是现在将唐山地震与海城、松潘地震对比,前者也不具有后两人地震那样的出现时间早、起落幅度大的宏观前兆。要求在唐山地震之前作出准确预测是不现实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唐山地震不能预报。例如,1967年10月,距唐山大地震9年,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在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研究地下水观测的会议上指出:“应向滦县、迁安地区(属唐山地区)做些工作。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中国地震学界认为唐山有可能发生地震的也大有人在。地震发生前,北京地震队就根据异常情况向北京市委、国家地震局告过急。根据当时的情况,如果主管地震预报的权威学者和有关负责人对京津唐地区中长趋势背景有较合理的认识,提前发布京津唐地区有中强震的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记者:地震预报可以说是一件十分残酷的工作,虚报或漏报,损失都很大,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徐好民:地震预报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并不单纯是学术问题,还要受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地震科学也像其他科学一样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发展、完善,决不能要求地震科学完善到准确无误时才用于实际预报,漏报或虚报都是地震科学中的正常现象,当然应当尽量减少它,还要实事求是地找出主观客观原因。唐山地震之后几十年里我国发生的一系列中强地震,从中长期角度看都有学者作为较为明确的预报。大量事实使用国内外地震学者都认识到,地震预报要走长中短临结合、宏观微观结合的综合预报道路,而人类已具有了相当的预报地震的能力。六级以上强震可以做到不漏报、不虚报记者:地震预报被公认为世界性科学难题,而您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为什么?徐好民:中国地震预报研究人1966邢台地震开始已走过了40个年头,中国地震工作者不仅对辽宁、四川、云南、新疆、甘肃等地的一些地震作出了成功的预报,而且研究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预报方法,同时对国外的某些强震也作出过不同程度的、甚至相当准确的预报。地震可报在中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地震是地壳深部运动的结果。地壳在受热、受力形变的过程中不仅有岩石的机械变形和破裂,还伴随有液态、气态等物质的变化、运移。在地壳形变激烈时,地壳内有相当多的能量和物质溢出地表,影响低层大气的物理、化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地壳内、地表、低层大气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状态都要发生变化,出现地下水异常、砂土液化、地裂缝,产生地光、地声、电磁异常等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宏观、微观异常。地壳运动产生的这些异常效应,反映的只是地壳运动的变化,也就是说不是地震产生了异常,而是地壳运动产生了异常和地震。有异常可以没地震,有地震(较大地震)必定有异常。这就决定了较大地震的可报性。用异常的时空分布反演地壳运动的强烈程度,进而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这才是理性的、科学的地震预报。记者:也就是说,抓住了宏微观异常就能够预报地震?徐好民: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异常效应(地象)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仅仅有宏微观异常还不足以预报地震,异常到什么程度就一定要发生地震,这是要认真总结、研究的。这也是我创立征兆地质学的初衷。我们布仪器、设台站,是为了获得地壳运动的微观信息,仪器对很微弱的变化就是显示,这些变化有时可能是远处强烈变化的余波。而宏观异常也有可能反映远处强烈变化的余波,如果是强烈的、集中的宏观异常,则应是反映本处的或近处的地壳运动状态。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状态都是不均一的,而仪器、台站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常常是有异常的地方没仪器,有仪器的地方没异常。因此,把握地壳运动状态应当宏观、微观并重,甚至应更为重视宏观。宏观现象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全球或大区域地壳运动状态,甚至小区域地壳运动状态。解决地震预报问题要多学科、多方法集成,在卫星热红外、遥感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重视长中短临结合,宏观微观结合,精细把握地壳现代构造运动的微观动态。中长期预报总是根据部分信息做出的,自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短临预报是在把握大量充分信息基础上作出的,愈是大地震愈有明显的临晨信息,根据大量临震信息作出的预测应有更大的确定性。所以,要获得明确减灾效果的地震预报,应转向千方百计获取强震预报,应转向千方百计获取强震临震信息上来。记者:抓临震信息预报地震应该怎么做?徐好民:1998年张北地震后,我提出了6级以上地震临震判别最低标准的“823”模型:8公里范围内每天宏观异常在10项次以上,连续两天,第三天12小时内即达20项次以上,则该区近日必然发生六级以上地震。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6级以上地震临震判别三标志:卫星热红外图像有明显异常;地下水有明显宏观异常,8公里半径范围内每天有10项次宏观异常连续两天,第三天上半天即达20项次以上。6级左右中强震的年度趋势判定难,临震预报也十分不易,多是宏观异常集中发生三天之内即可发震,往往使人措手不及。根据历史经验,6级左右中强地震前都有地下水水位宏观异常出现。一般而言,有地下水水位宏观异常出现的地区,一旦有其他宏观异常相伴随且有集中加速现象,则该区必发生6级左右中强震。我认为人口稠密地区宏观异常只有能及时报上来,根据这三项,应不至于虚报或漏报6级以上地震。群测群防的方针是正确的记者:今年7月4日,河北文安地震把北京人吓了一跳。7月22日,云南盐津地震,又有20多人离我们远去。您认为,当前人们应该如何面对地震?徐好民:上个世纪60年代制定的地震预报方针中的群测群防的思想是正确的,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全民族科学精神对防震减灾至关重要。将科学知识普及给群众,由群众监测随机性很大的宏观异常。我认为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必须根本转变地震预报战略思想,普及地震及各种异常的科学知识,使群众牢固树立“地震可报,人人有责”的思想,有地震知识,有防灾意识,乐于观察、善于观察自己遇到的异常现象,并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加强责任感,对报上来的异常及时处理,根据现在的技术能力,中国人口稠密地区6级以上强烈破坏性地震漏报、虚报的可能性都会大大降低。                      (2006.7.29  地质勘查导报  3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