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193万人的期盼

浏览次数:508  发布日期:2006-09-28  分类:专业领域/矿山环境地质
                    --海州露天煤矿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展望 范宏喜9月2日,倍受阜新市193万人民期盼的海州露天煤矿矿山环境治理一期工程,在欢快的秧歌和喜庆的礼炮声中宣布开工。至此,辽宁省乃至全国财政补贴规模最大的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和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正式启动。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是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作为当时亚洲第一、世界闻名的大型露天采煤基地,海州煤矿代表了我国当时露天采煤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2005年,海州露天煤矿结束了其历史使命,闭坑破产。转瞬间,那个曾盛满“黑金子”的富矿留下了一个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1.8公里、深至350米的大坑。如今,因采煤导致的多种灾害隐患,已成为道道伤痕,每时每刻都在刺痛着阜新人民的心。   地灾隐患:威胁企事业单位及数百户居民的生命安全海州煤矿观景台是当年迎接各级领导和贵宾参观的标志性建筑,曾留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许多外宾考察露天采煤的足迹,是阜新市引以自豪和值得纪念的地方。如今,记者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观景台水泥地面沉陷开裂,沉陷量最大处达80厘米左右;观景台东侧排水沟受地面沉陷影响,形成了1米深的汇水坑;西侧挡土墙已出现错位和三处裂缝,裂缝最宽处达60厘米;观景台南侧13米处已成为临空坡面,坡高约4米左右。不言而喻,令人敬仰的观景台已经被种种灾害所困扰。来到观景台东侧公园下面的第一个平台上,在一姓高的住户家里,我们看到他家厨房的地面有一半已整体下沉了20厘米左右,并向厨房南面的临空方向开始位移。由于地面沉陷和位移,紧挨厨房卧室的土炕被推出了70多厘米。位于这家东侧、西侧的颜景兰和张庆山两家,地面和墙壁都出现了裂缝和变形,颜景兰家的房屋已用木柱支撑;张庆山家的地面裂缝最宽处有50厘米,已用砖块填平。蔡万军家位于观景台东侧公园下方的第二个平台上,除房屋开裂和倾斜外,房前地面还出现了一条宽40厘米、长4米的沉陷带。蔡万军说,他每年都要往沉陷带内填土,遇到下雨天沉陷就特别明显。不难看出,蔡万军说这番话时,心里有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不稳定边坡,是海州煤矿出现的又一大隐患。在一铁道边缘,我们脚下的地表已沉陷开裂,由于煤层自燃,铁道上空煤烟滚滚。记者在这里看到,铁道边坡出露的页岩已严重风化,边坡已沉陷变形。专家解释说,边坡产生变形和沉陷的原因是底部煤层自燃形成空洞,边坡岩土支撑能力降低,坡脚排水入渗软化地层,最终使边坡产生沉陷变形。位于矿坑道路一侧的危险边坡,由于地表岩土体的开裂变形,形成了长6米、宽1米的大裂缝。露天采煤过程中,要拦截和疏导大量的地表水,聚积在矿坑底部的积水也要通过排水系统排走。专家研究表明,海州露天煤矿80%的滑坡灾害均由水诱发。水系调整引起周围水位下降,有害物质渗入水系,严重污染阜新地区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环境。当我们来到矿坑底部时,燃烧的煤烟和刺鼻的粉尘扑面而来。在350米深的矿坑底部向上了望,位于矿坑西北部的阜新发电厂、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建筑物仿佛处于临坡状态,大有向矿坑方向倾斜之势。伴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火车通过的巨烈振动,好似一起大的滑坡就要发生。阜新市代市长潘利国介绍说,地裂缝、地面沉陷变形、危岩体、边坡滑坡、残煤自燃、矿坑水患等因采煤诱发的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着阜新发电厂、阜新铁路和矿坑周边7所学校、20余家企事业单位及数百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海州露天煤矿严重的地质灾害和矿山环境问题已成为沉重的负担落在了阜新人民的肩上,严重的灾害隐患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绝妙创意:在海州露天矿建国内第一座国家矿山公园 这个距市中心仅3公里的“大坑”怎么办?是弃之不用,还是留做纪念?这道难题摆在了阜新市委、市政府和阜新市有关部门领导的面前。党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国务院确立阜新市为资源转型城市试点后,为寻求和整治阜新市矿山环境带来了契机。随着国土资源部关于在全国有条件地区实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意见的出台,一个绝妙的创意在阜新问世:把海州露天煤矿建设成国家矿山公园,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集“地下森林”、“坑底水库”、“科研基地”、“采煤博物馆”等为一体的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把这道伤痕变为工业遗产,把这个“大坑”变成公园。按照先治灾、后恢复、再利用的原则,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矿山公园建设要先期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在大约3~5年时间内,完成海州露天煤矿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环境恢复,并逐步把海州露天矿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科学普及、科研教学、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示范工程。关于海州露天矿闭坑后如何治理地质灾害,如何利用剩余资源再创辉煌,阜新市领导多次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讨论。为了寻求最佳答案,在市里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委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对海州露天煤矿开展公园规划、灾害治理、环境修复和土地复垦等科研、勘察等工作。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有关领导介绍说,海州露天煤矿矿山环境治理工程从2005年开始,首先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了《海州露天矿环境地质灾害治理与综合利用规划》,规划目标从2005年到2008年完成对闭坑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将海州矿建成绿色矿山。2005年9月,辽宁有色勘查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海州露天矿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辽宁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审查。同年,作为国家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建设的国家矿山公园。2006年3月,国家财政部批准补贴2000万元,辽宁省财政厅补贴300万元资金用于海州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2006年7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完成了《阜新海州露天矿矿山环境治理一期工程设计》并通过了专家的评审。望着方圆达7平方公里的巨大矿坑,曾带领技术人员多次下到坑底进行调查、勘查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矿山环境治理一期工程设计项目负责人田廷山对记者说,通过实施海州露天煤矿北邦变形区、东部1号断层变形区、垃圾边坡变形区的稳定性评价与治理,通过开展危岩体处理、土质边坡加固、残煤自燃灭火、水患治理利用、平盘整治覆土、水土保持复垦、矿坑周边治理、矿业遗迹保护、地表水地下水监测等一系列治理工程,有机结合阜新市区及海州煤矿的矿物资源、地质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等,将阜新市废弃矿山建设成为集科普教育与景观观赏于一体的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并使这一工程成为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特别是大型露采闭坑矿山环境治理的典型示范。 矿山公园:打造国家矿山环境治理建设典型示范工程     海州露天煤矿是新中国工业化史的真实见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新中国工业化历程上的“金钉子”,很多人都是先知道海州露天矿才了解阜新的。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背景,就是阜新的海州露天煤矿。半个世纪以来,海州露天煤矿采出煤炭2.4亿吨,上缴利税33亿元。几十年的生产实践,留下了丰富的矿业遗址: 7平方公里的矿坑,坑内的铁路机车、公路汽车、皮带运输系统,打眼放炮工具、电铲等采装设备,以及高架输电线路,矿坑外围及坑内完整的排水系统等,都记载着海州露天矿的发展历程,都有一段生动的采矿故事;矿区“万人坑”革命传统教育景观,记载着日本侵略阜新期间,为掠夺我国地下煤炭资源施行的野蛮开采历史;阜新盆地在煤炭形成的同时,在盆地边缘形成的玄武岩、玛瑙、硅化木等各种动植物化石的伴生岩石、矿物和化石,都是特殊而珍贵的资源。阜新百里矿区百年的开采历史,还保留着大量的各种珍贵文化资料、文物,矿工用过的各种工具、用品、衣物,纪念币、纪念邮票等,矿业遗迹资源丰富,规模宏大,特色突出,是科学考察、科普和传统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的最佳选择。在9月2日举行的海州露天煤矿矿山环境治理一期工程开工典礼上,记者看到主席台的背景就是一幅巨大的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效果图。随着庆典仪式的结束,一批批阜新市民聚集在这里,争先恐后地目睹和领略这个再生“聚宝盆”的未来风采。从效果图可以看出,设计人员根据海州露天煤矿的开采服务年限、所处地理位置和矿山地质、土壤条件、排弃物风化程度,结合阜新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规划初步拟订逐步整治复垦成9个各具不同性质、功能设施完善、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生态环境观光、示范、景观、生产、休闲区。具体分为一水:一个坑底水上乐园;二坑:矿坑、万人坑;三山:海州矿矸石山、新邱矿矸石山、孙家湾矿矸石山;四区:矿山文化走廊,包括矿山文化广场、时间隧道、博物馆及雕塑群,沉积地层保护区,机车博物馆和采煤现场展示区,采煤现场展示区包括露天现场和地采现场;五休闲:步行“下坑”、穿越隧道、坐小火车、爬山、到矿工之家。十年磨一剑。想把海州露天矿这个偌大的“坑”变成国家矿山公园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预计总体工程完工大约需要十年时间。记者看到,如今在条件较好的海州矿南排土场、新邱露天矿东排土场等地段的复垦工程已开始实施,生态示范区已开始植树造林。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殿双说,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开工,标志着辽宁省大规模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已经启动,对下一步我省陆续开展大型露天煤矿矿山环境治理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阜新市副市长李明山说,这是一个既能为阜新带来经济效益,又能为阜新带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项目。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建成后必将带动阜新市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海州露天煤矿矿山环境治理和矿山公园建设是阜新市193万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事。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表示,阜新海州露天煤矿矿山环境治理一期工程是全国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作为全国地质环境管理部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注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并以此作为国家矿山环境治理的示范工程,推动各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环境保护利用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全面展开。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