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701名村民摆脱地灾浏览次数:548 发布日期:2008-01-07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喻秦军 罗会江居住在北川县老街后山山下百余农户701名老乡,不仅在20多万立方米山石滑坡时无一伤亡,而今还住上了安全的新民房。这都得益于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队的长期监测和应急排险 “老街后山又有400多立方米岩石崩落了……”11月21日下午3时40分,北川县白什乡老街后山滑坡监测点,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队专职监测员何成江第一时间向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出第96次急报。而此时,与老山滑坡点仅一河之隔的新街居民安置点上,白什乡中心小学两幢黄白相间的四层教学楼和宿舍楼主体已经完工,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为从老街搬迁出来的乡民们修建着农舍。“在专家们选的地方居住。读书,我们是一万个放心!”一位老乡高兴地说。老乡所指的专家们就是成都水文队白什乡老街后山滑坡应急排险工程项目组。滑坡威胁山下百余农户成都水文队和白什乡老街后山大滑坡打交道,有5年多了。2003年,成都水文队承担《北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2006年3月再次开展《北川县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区划项目》。两次勘查结果表明,老街后山滑坡对处于滑体上的三户农户有直接威胁,一旦垮塌,对山下老街百余农户也将构成威胁。项目组建议三户农户应马上搬迁。并向所有农户发放地灾明白卡,还手把手地指导农民们掌握地灾的基本知识,并配合当地政府制定出了地质灾害防御预案。2006年12 月28日下午,白什乡红荣社社长蒲顺春发现老街后山山上滚下来一溜小石头。“这和专家们发的明白卡上说的一样呦,是要垮山的预兆吗?”他赶紧向乡上报告,乡上马上把险情分别报告县委。县里组织国土部门上山,并发现山上有了很多裂缝,滑坡征兆明显。县政府立即启动地质灾害防御预案,701名老乡在乡干部们的组织下迁往村外。编制应急排险实施方案,成功预报险情十余次老街后山到底会不会滑下来?如果滑下来,会有多大的土石方量?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调派成都水文队进行调查。项目组到达老衡后山现场,冒着生命危险爬上500多米的高山上对滑坡进行实地踏勘,初步认定,老街后山为大型滑坡,滑坡体积达145万立方米,滑体一旦下来,不仅将掩埋村庄农舍道路,还将把山下的白水河塞满,形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淹没上游村庄和电站。如果溃堤,巨大的洪水将吞没下流村庄农舍。项目组提出在山下白水河对岸山体中打一条长678米、高4米多、宽3.5米的大型导流隧洞,供山体垮塌堵河后排水之用。项目组成员白天爬山,晚上编写应急排险工程实施方案,仅用7天就完成了《北川县白什乡老街后山滑坡应急排险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又委托成都水文队对拟建引水隧洞方案进行应急勘察设计。经过近5个月的紧张施工。700多米的导流隧洞贯通。自1月14日,项目组在现场建立滑坡长期观测点,成立了监测小组后,通过对滑坡变形监测、地质观测、雨量监测,对滑坡活动进行观测,成功预报险情十余次。这让乡民们对项目组刮目相看,搬迁工作也出奇地顺利。项目组王承俊说:“老乡们彻底相信我们了,原来对搬迁还犹豫的住户们也下了决心要搬。我们后来的工作更是得到了老乡的大力支持,只要是项目组召集的村民会,肯定是一户不落地准时到场。”根据项目组的建议,县政府选择了永久性安全地带给撤出来的701名老乡修农舍、修学校,让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滑坡发威,701名老乡却安然无恙7月28日晚11时20分,滑坡崩塌了,80多万立方米的山石泥土呼啸着从500多米高的山上飞泻而下,奔泻下来的倒石堆拦断并堵塞了白水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河水快速上涨,却乖乖地顺着导流洞流走。滑坡大规模下滑的第二天,一大早,何成江和当地老乡向导冒着生命危险进人滑坡区,在滑动中的滑体上,观测滑坡现状及动向,为应急措施提供准确的依据。“到山顶后,我们就发现脚下的滑体发出沉闷的轰鸣声,与山上树木的撕裂声此起彼伏,而地裂缝眼见着变长变宽,有的一头牛都掉得进去。等我们跑到安全地带后,那块滑体在两个多小时后就全部崩塌掉了……”何成江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如今,项目组仍要每天爬到滑坡对面300多米高山上对滑坡进行位移监测。每隔三天,还要爬上高达500多米的滑坡体,对滑体进行巡查,单单上山就要花3个多小时。当地村民不禁感叹:“省上派来的地勘队伍真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着想!”“滑坡发生时,看到滑坡下的701名父老乡亲都安然无恙,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成都水文队总工钱江澎说。 (2007.12.25,地质勘查导报,2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