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敲响生态安全警钟浏览次数:602 发布日期:2006-10-08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据最新气象监测表明,青海湖以南地区沙丘正在以每年5.9米至8.6米的水平速度移动,同时,这些沙丘正以每年20米左右的速度在“长”高。“由此可见,该地区的沙漠化程度正在加剧,在危及青海湖生态安全的同时,还将影响青藏高原及大半个中国的生态平衡”,相关专家指出。 青海湖的巨大生态功能 “如果没有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的风沙就会吞噬大半个中国,青海湖在整个西部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熏青海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环境系教授张忠孝指出。据张教授介绍,青海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河湟谷地之间,其对西部荒漠气候有着明显的作用。同时,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干旱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原三大区域的交汇地带,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张教授还介绍说,青海湖流域面积30000平方公里,湖面面积4200平方公里,大面积的水面、湿地通过蒸发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以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源,形成优良的区域小环境,减少风沙和干旱灾害。据观测,1959年至2000年间,年均蒸发量为4.5亿立方米,为湖区和青海东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来源。 青海湖“瘦”了 “据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青海湖水文水资源观测结果显示,其水域面积曾超过4568平方公里,50年减少了294平方公里”,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青海湖分局局长吴得英告诉记者。据介绍,青海湖周围原有大小河流78条,冰雪消融及青海湖流域的降水通过这些河流常年不断地向青海湖补充水源,但随着这些年来的生态恶化,现在多数河流已经枯竭。目前,只有布哈河、沙柳河、黑马河等20多条河流有水注入青海湖,但水量已比上个世纪50年代减少了60%以上,致使湖面水位每年至少以8厘米的速度下降。 “近两年青海湖水域面积的扩张,主要原因是由于暖湿气候的突显,冰雪消融和降水增加,使得环青海湖地区及布哈河、沙柳河等主要支流流域降水量明显增加。据我们观测,2005年8、9月份,布哈河注入青海湖的水流量一度超过200立方米/秒,今年基本保持在20立方米/秒左右”,吴得英说。 据有关部门观测,青海湖除了湖面萎缩外,现已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大小不一的湖泊群。早在20世纪60年代,青海湖北缘就分离出面积达48.9平方公里的尕海湖。后来又分离出沙岛湖和海晏湖两个新湖泊。目前,在青海湖东北面,又有一个面积达96.7平方公里的湖泊近期已基本从青海湖分离出来。 生态警钟已经敲响 青海湖水位的下降、水域面积的减少及环湖地区荒漠程度的加剧,表明青海湖生态恶化已越来越突显。“如果这个地方破坏了,沙化严重,荒漠化严重,确实等于又给我们国家增加了一个大的沙源,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曾指出。 “所谓青海湖的天灾。目前很大程度上是人祸引起的。当然,我们不是虚无主义者,人类要生存,经济就必须发展,但罗布泊、楼兰古城及居延海的消亡造成的恶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旦重蹈覆辙,其灾难性后果将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张教授说。据介绍,青海湖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的专家纷纷来到青海湖,加紧对青海湖的科学研究。 大自然赋予青海湖地理上和地质上的个性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天然的审美价值,再加上青海湖区的民风、民俗、民习、文化遗址及文物等历史文体底蕴,使得青海湖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正是因为青海湖具有独占性和稀有性的特点以及极高的存在价值,使得青海湖成为无可替代的世界级绝品旅游资源,成为青海省的王牌旅游区,是世界级高品质旅游胜地。 “青海湖景区的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青海湖风景区是原生型资源景区,它的价值是多重的,集生态、历史文化、科学、美学、地学多种功能价值于一体,因此,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非经济价值,即存在价值,其发展方向应该是作为青海省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支撑,而不是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源。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确保国土生态安全才能再造山川秀美的文明社会。因此,其经济发展应服从自然保护的要求,发展旅游也应服从于生态环境保护”,张教授认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顾问冯宗炜曾指出,青海湖的治理跟青海湖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讲,要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样的话,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摘自:中国水网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