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跻身“973”计划浏览次数:544 发布日期:2006-11-08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大学等10个单位联合承担的《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项目,在获科技部“973”计划批准立项后,10月20日在贵阳举行项目启动仪式。这标志着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将得到系统的研究和解决。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与沙漠过渡带、红壤、黄土等同属我国脆弱生态环境,多年前已引起地学专家的关注。 1993年,中科院地学部曾组织刘东生、孙鸿烈、张新时、欧阳自远等院士和一批科学家在我国喀斯特出露面积最大的贵州省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家发现,水分驱动机理和养分循环特征是理解喀斯特生态系统功能,尤其是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关键基础。表征喀斯特生态系统演化中水分—养分循环的地球化学特征、生态化学特征、景观格局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类型演变、生产力与生态功能的影响与机制,是了解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基础和关键科学问题。科学家们还发现,在西南特别是在贵州喀斯特山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速率低,土层薄,生态环境脆弱,尤其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常发生水土流失,并在很多地方产生石漠化。喀斯特山区的加速侵蚀及其引起的土地退化以及河流系统变化,不仅是国际山地环境、山区发展、水资源和侵蚀过程研究的薄弱环节和近期热点,也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和山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在深入研究喀斯特山区加速侵蚀的机理及其驱动力的基础上,确定喀斯特山区坡地和流域的允许土壤流失量,建立可操作的土壤侵蚀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危险程度和生态安全的基础科学问题。西南喀斯特山区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开发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地不尽相同。在此开展土壤侵蚀的危险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具有挑战性的科学前沿问题。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刘丛强介绍,《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项目将主要瞄准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过程和适应性生态修复的基础理论问题,以地球系统科学论的科学思想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地学、宏观生态学和植物学理论、“3S”技术、先进的地质地球化学实验与观测等研究手段,结合野外区域生态试验和观测台站研究,选择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不同生态环境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岩石—土壤—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石漠化的响应为科学核心,重点深入研究喀斯特山地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研究喀斯特环境中生物适应对策和物种优化配置理论,建立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评价体系,探索顺应自然规律并兼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系统修复的可行性途径,提出喀斯特退化、石漠化生态系统修复和优化调控的理论体系,为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宋黔云)(2006.10.28,地质勘查导报,2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