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向岩溶深处要水浏览次数:478 发布日期:2006-12-05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何毓敏 何心明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在玉屏县岩溶山区施工的32口深水井,让这里的3.7万人安然度过今年大旱今年9月,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近千万人饮用水发生困难。但在贵州省侗族玉屏自治县,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与玉屏侗族自治县水利局合作,在山区农村实施的32口深井采水工程,经受住了这次旱情的考验,这也证实了开采利用地下水已成为解决贵州岩溶山区工程性缺水的有效方法。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导致贵州这个原本不缺水的地方即便是兴修水利工程,依然无法解决山区村寨用水问题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的贵州,年降雨量1300毫米,水资源很丰富,但是,由于全省国土面积的70%为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无法存住雨水,这儿也就成了中国缺水的主要地区之一。贵州省玉屏县大部分地区因田高水低灌溉困难,有28.6%的山区老百姓缺水,兴修的水利工程,由于效能受地形地貌限制,也未能完全解决山区村寨用水的艰难题。特别是70多个离水利工程较远或居住、耕作在山区的村组,仍不能从已建成的水利工程中受益。黄旗坳、杜扒坳、兴隆三个村组修建了一座水面不足100平方米的“大湾”山塘,蓄满水后仅能灌溉稻田6到10亩,剩余的200多亩土地就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为帮助解决玉屏县山区老百姓缺水问题,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在当地水利部门支持下,展开了一系列勘察、找水、打井工作。1996年,二勘院在完成玉屏县1:10万水文地质调查填图任务的同时,对黄旗坳、杨家庄、谭家坳等几十个村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调查,掌握了当地缺水村寨的大量水文地质资料。二勘院水文地质技术工作人员和县水利局共同研究,依据上世纪90年代初地质队曾在唐家坳和卓岭果园成功施工两口深井的经验,决定在适宜区域施工深井开采利用地下水。打深水井,综合开发利用地下水,既经济又实用1998年,山区深井取水工程正式启动,当年安排施工成井三口。在村民热切的目光中,二勘院打井技术人员来到杨家庄,钻机在这块数百年来遭受干旱折磨的土地上轰鸣。“地质队来帮我们打井了。”杨家庄的乡亲们喜上眉梢。消息不胫而走,传播到邻近的村寨,十里八村的村民都赶来看地质队怎样从坚硬厚实的岩石深处引出梦寐以求的清泉水。一个多月后,清澈的地下水在深井泵的牵引下从井口喷涌而出,第一口深井成功了。看着汩汩流淌的清泉沿着水渠向期盼甘霖的农田奔去,地质队员笑了,久受干旱折磨的村民们笑了。同年二勘院还施工完成了余家塘、谭家坳两处深井。这三口成井打出了解决喀斯特山区农村饮用水和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条新路。县水利局通过对投资、成本、效益的计算分析发现,打一口深水井,国家支付的工程投资约为26.8万元,可解决580人和500多头牲畜的饮用水,将大约200亩旱地改造成水田或水浇地。但用小水库、小山塘、小水窑这样的“三小”水利设施解决同等面积的土地灌溉问题,需修建水池近百个和水渠约5000米,需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县不能解决长期干旱无水问题。打深水井开采利用地下水,就是解决更多山区农村缺水最经济实用的方法!二勘院和县水利局更加坚定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大量劳动力从挑水中解放出来,山区村寨实现了快速发展从1998年起,玉屏县水利局开始极措资金,连年安排深井施工工程。二勘院无论生产任务怎样紧张,每年都抽调力量到玉屏县施工打井。从1998年至2005年,二勘院先后施工32口成井,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改善山区百姓生产生活条件上取得明显效果。1999年,二勘院在杜扒坳打成深井。从此,这个村不仅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村民们还利用人畜饮水的余量,采用低压管道灌溉技术,氢深井水直接分配到需要浇灌的田地,全村230亩旱地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黄旗坳这个昔日干旱少水的地方,现在反倒成了地下水集中开采地,在解决了本村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后,2004年二勘院在该处又打出一口专供邻近村民饮用的深井,涌水量每天近3000立方米,彻底解决了2610人、245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2004年秋季,兴隆成井交付使用,自来水引进家家户户,灌渠以下的望天田全部改造成水浇地,大量劳动力从挑水中解放出来,有的出去打工挣钱,有的买车跑运输。通过招商引资,这个村还建起了光大铝厂和特色果林场。从1998年到现在,玉屏已经拥有32口深井,深井与“三小”工程配合,解决了3.75万人和2.4万头牲畜的饮用水问题,新增旱涝保收的水田面积达3300亩。根省地矿局专家们推测,在喀斯特地区分布着与玉屏山区地质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村组不少于3000个,打深井已成为现在依然缺水的山区村民的热情期盼。等待解决人畜饮用水问题有农民兄弟们,急切地催促村组领导向县水利部门争取,希望自己的村寨能早点排上号,早点打深井,早点用上深井水。(2006.11.25,地质勘查导报,2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