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喜人

浏览次数:676  发布日期:2006-12-29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完成调查面积106万平方千米、调查元素54种记者孙宇浩报道,8年来,我国累计完成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面积106万平方千米,调查的有益元素与有害元素达54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记者从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交流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据了解,1999年启动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重大专项,首次将勘查地球化学应用于大规模的生态调查。8年来,我国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取得了八大成果: ——通过对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氯农药在土壤、地表水分布特征研究,阐述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现状和赋存状态,借助地球化学特征法,参考元素法以及多元统计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多种技术方法,对污染物成因及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对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产生的条件与途径进行讨论,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充分发挥地球化学优势的同时,结合农学、环境学及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揭示出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转化途径和规律。——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指导绿色农业基地、农产品适宜性及种植结构调整等,使调查评价成果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应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数据信息,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评估和监控试点研究,对改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价值,保持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地区结合生态住宅评价,取得成功经验。——系统研究评价不同景观区、不同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不同行政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进行综合研究对比,探究了土壤中元素的丰缺和异常。——对土壤、水、农作物和人发样品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研究地方病高发区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对查明地方病致病因素和污染物来源提出了可供借鉴的防范和治理建议。——选择大型工矿企业等重金属高异常区,在吸收国际通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总结出利用地质、土壤、地表水、植被和流行病调查等资料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评估系统方法和流程。——提出了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评价思路以地球化学循环为理论基础,系统提出了由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到预警预报的一整套评价技术路线。开展了元素天然赋存状态、生物分析、有机分析等项研究。据了解,勘查地球化学是地质学和化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国际地学的前沿。我国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2006.12.19,中国矿业报,A 1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