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邢台地震到“科学的奇迹”

浏览次数:522  发布日期:2007-02-08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1966年3月8日上午5时29分,河北邢台隆尧县的农民刚刚起床,忽然,大地震动,房倒屋塌,呼救声不绝于耳,6.8级强震给隆尧县的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3月22日下午16时19分,宁晋县东又发生了7.2级的强烈地震。在3月8日至3月29日21天的时间里,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5次。河北省邢台、石家庄、徽水、邯郸、保定、沧州6个地区受灾,80个县市、 1639个乡镇、17633个村庄遭到地震破坏。地震造成8064人死亡,38451人受伤,倒塌房屋508万余间,损失巨大。“地震造成地表大幅度变形,耿庄桥至宁晋之间的地面普遍上升,幅度最大处耿庄桥西北的徐家河附近,地面上升72毫米;耿庄桥至邢家湾之间地面普遍下降,幅度最大处马栏附近,地面下降300毫米。”总理的关怀3月8日拂晓,周恩来总理正在办公。突然,大地颤动,电灯摇晃,持续数分钟。总理深感问题严重,马上让秘书周家鼎通知总参谋部和国务院值班室,立即查明地震方位、震级、震中区所在、人员伤亡、铁路水库安全等最急需了解的情况,并迅速上报。8日上午,在初步查明震情后,总理立即命令北京军区驻石家庄和邢台地区的某军及河北军区的部队,立即出动,携带救急药品、单架、帐篷和抢险工具,赶赴震中地区,抢险救灾。9日下午,周总理乘专机到达石家庄市,当晚即同河北省和驻军等有关负责同志赶赴地震中心—邢台隆尧县视察灾情。总理分析了灾情,对抗震救灾工作做了全面安排。他说:“救灾工作首先要灾区人民自救、互救,国家当然要帮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嘛,一方有难,八方支持,这是我们的传统。关键是人们的斗志不减,意志不衰,抓住季节,不误农时,把生产抓紧、抓好。只有把生产搞上去,恢复了力量,才能更好地重建家园。”3月22日,邢台宁晋县又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灾情继续扩大。为了安定人心,鼓励灾区人民奋起抗灾,4月1日,周总理再次来到邢台地区地震现场。他冒着六七级的大风,在寒气袭入、黄沙蔽日的条件下,一天之内视察了震中区宁晋、束鹿、冀县、巨鹿等县所属的几个重灾村庄。每到一处,总理都召开群众大会,直接同群众见面。总理站在土岗上、木箱上、汽车上发表讲话,鼓舞灾区人民团结起来,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战胜灾难。周总理在残墙断壁、堆满碎砖烂瓦的狭窄街巷中,走遍了各个村落,挨家挨户地慰问。他询问社员们家里的损失怎幺样?窝棚搭起来了没有?粮食和锅碗挖出来了没有?能不能吃上饭?他走进临时收容伤员的棚子里,蹲在地铺前,握着伤员们的手,一个个地慰问,仔细察看他们的伤势和包扎情况,嘱咐大家要好好养伤,早日恢复健康。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在邢台隆尧县地震当天、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之后,周总理约见国家科委、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部、石油部、国家测绘总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指出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从中吸取教训、找出规律,并要求大家着手研究地震预测、预报和预防问题。地质学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表示可以预报,他说:“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有个过程,会有一定规律,预报是可能的,但要做大量的探索工作。”周总理非常同意他的意见,指示有关部门要大力配合,并勉励大家努力突破这一科学难题。会议后,李四光亲自组织了一个地震地质考察小队,连夜赶往震区。李四光对小队详细交待了任务,要他们根据震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查明地震发生的原因和范围,推测地震可能扩展的趋势,探索地震预报的方法。为了不误时机,小队人员立即在隆尧县尧山打了一个测量地应力的浅孔,在孔内紧贴孔壁的3个不同方向安置了电感器,进行地应力变化的观测。不久,李四光又请河北省地质局在尧山附近打了一个百米左右的试孔,以便进行对比和研究。在李四光看来,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在岩层中引起的地应力与岩石抵抗能之间的矛盾,逐步发展和激化的结果,因为地应力在岩石具有弹性的范围内是可以不断加强的,一旦超过了岩石本身的抵抗(弹力)强度,岩石就会突然破裂,特别是在地壳比较脆弱的地方,就更容易发生破坏(断裂),引起震动。李四光的秘书周国钧说,地震的原理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用扁担挑水,两边的水太沉,扁担受不住压力,断裂了,断的时候就会发生震动。这震动就相当于地震。地震之前是有征兆的。3月初,宁晋县已连续出现轻微的有感地震,井水翻花冒泡。接着,许多村庄的水井向外冒黑水,出现地光,鸡鸭乱蹿,牛马嘶鸣,猪羊不肯进圈,成群的老鼠和冬眠的蛇出洞等等。由于缺乏常识,村民们没能与地震预测挂上钩。为了研究邢台地震的发展趋势,周总理曾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在一次会上有人提出,从邢台地区小震分析和动物异常的情况来看,近期还可能发生一次较大的地震。李四光认为,根据现有资料,邢台地区已经发生了两次强震和万余次较小地震,基岩至少是上层破坏得很厉害,产生了大量的裂缝,即使再有地应力积累情况的重演,那些积累起来的应力,大部分都可能通过裂隙的活动而释放能量。所以,在邢台地区及其邻近属于同一构造体系的地区,再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当然,在华北平原还未平静之前,一系列较小的地震可能还会继续一个时期。但是,就整个华北平原来看,“震源带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在1966年4月10日周总理召集研究地震发展趋势的会上,李四光还明确提出了“从构造体系上看,深县、沧州、河间这些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不能忽视的”。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京津地区的安全,周总理对此十分重视,立即研究了对策。果然不出李四光所料,1967年3月27日,在河北省沧州地区河间、大城一带发生了一次6.3级地震。从邢台地震之后,我们国家的地震预报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1975年2月4日发布的地震预报,使得辽宁省南部100多万人提前撤离了住宅和工作场所。仅仅在两个半小时后,附近海城便发生了7.3级强震,在6个市、10个县的震区范围内,城镇房屋毁坏508万平方米,农村民房倒塌86.7万间,1328人蒙难。国外专家认为,成功地预报7级以上大地震,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们将此次海城地震的预报称之为“科学的奇迹 ”。(2007.1.25,中国矿业报,C4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