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受氟砷之苦的4万人喝上安全水浏览次数:532 发布日期:2007-02-08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中国地调局在青海打成10眼供水示范井记者田雪莲、陈蓉报道,生活在雪域高原青海省尕让乡的乡亲们2007新年收到一份大礼:一眼日出水量达1288立方米的优质水井,甘甜的井水滋润了他们饱受疾病折磨的心灵。至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贵德县地方病严重区实施的10眼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井全部完成。贵德县人民政府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发来感谢信,感谢帮助该县解决了4万居民长期饮用劣质水的老大难问题。贵德县是青海省著名的氟中毒及砷中毒地方病高发区。全县有4万余人因饮用高氟、高砷、高矿化度的劣质水而受地方病威胁。为百姓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成为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但因经济落后,地质条件复杂,加上缺乏先进的勘查找水技术方法和手段,人畜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200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贵德县东沟乡、尕让乡、河西镇、拉西瓦镇等地方病高发区开展了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工程,为当地遏制地方病高发带来希望。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组织,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负责具体实施。青藏高原地质情况复杂,劣质水层和优质水层赋存层位不一,各地存在差异,找好水、定井位不易。项目人员认真分析当地地质条件,利用先进的地质、物探、化探等综合手段和水文地质理论方法,取得地下水勘查的重大突破,在地方病高发区不同地质区域找到水质优良、水量丰富的地下水源,并精心设计,在不同地区根据地质规律和水文条件,因地制宜实施10眼示范井,为贵德县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找水、供水模式。贵德县南部的中低山区属于剥蚀中高山、小起伏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去地貌单元,项目组发现,多组近南北向的张扭断裂和近东西向的压性断裂,是有利储水构造配置,含水介质赋水条件好,据此布设了一眼298米探采结合井,日出水量达850立方米,提供了第三系致病含水体外围白垩系碎屑岩类构造裂隙承压水供水示范模式,为当地提供新的找水方向。在河西地区,他们研究把握古河道赋水性和蜿蜒走向,沿西沟河谷区三级阶地古河道分布地段部署实施3眼示范井,累计日出水量为2200立方米,为在同类地区寻找高阶地“隐伏古河道”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提供了成功范例。由于种种原因,黄河北岸尕让乡的群众不知黑峡洪积扇下伏黄河古河道沉积物赋存的地下水才是安全水,却长期饮用洪积扇中上部的第三系高氟、高砷地下水。这次,项目组在黑峡洪积扇近前缘地带成功实施2眼示范井,提供了探查洪积扇下伏古河道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供水示范模式。利用河谷区的赋水性,项目组沿龙羊峡一松巴峡宽阔的黄河河谷平原区I级阶地实施了4眼水井,出水量和水质良好,提供了开发利用黄河河谷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向四级以上第三系高基座阶地及红层丘陵居住区供水示范模式。据悉,地方政府已初步拟定了通过管网供水的方案。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人士介绍,实施的10眼示范井,累计日出水量达到7140立方米。在施工成井时,项目人员采用的新型PVCC-U塑料成井管材,提高了水井使用寿命,杜绝了其它成井材料对地下水水质的二次污染,从而确保了受地方病威胁的4万余人、8万余牲畜饮用上优质水。基于供水安全示范工程在青海贵德县的成功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表示,将在青海省化隆、循化等少数民族自治县继续开展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勘查和示范工程。 (2007.1.25,地质勘查导报,3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