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底钻七千米深洞 科学家欲探究地震成因

浏览次数:440  发布日期:2007-06-13  分类:综合
科研人员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准备进入日本海岸附近的南海水域地震区。该计划由综合海洋钻探工程统一协调指挥,将在未来十年内耗资数亿美元,深人地震区的核心地带进行研究,并放置传感器以监测海底岩石的变化,意在探明那些带来致命后果的地震和海啸的起因。据悉,南海地震区域实验项目计划将在今年9月份开始,重点研究一片曾引起巨震的海底地域,这里曾于1944年发生里氏8.1级的地震,1946年又发生了里氏8.3级的地震。“我们将要研究的海域过去每100年至200年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地震和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该工程首席科学家、来自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机构的小泽表示,“对全日本社会来说,了解这些海底到底发生了什么非常有必要。”他是在英国参加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大会上发表上述言论的。南海地震区域实验项目重点研究的是一片低凹浅海海洋底壳,它位于巨大的太平洋海洋地壳较薄处,这片地壳的上面就是日本所在的大陆地壳,而演练计划试图能直接对这一地震高发区域的界面断裂纹进行研究。“这一区域的地壳组织十分复杂,”西班牙伊科利.亚研究委员会的恺撒·拉内罗表示,“有些区域非常有粘性——两块地壳被机械力结实地粘合在一起——这是产生强地震的典型地貌,其他粘性稍弱的区域也与地震的传播有关。该计划的目标是研究什么原因使地震震波能越过或大或小的地带,造成或大或小的地震。”钻探计划将在一艘载重量5万7千吨的新船“青屿”号上进行。届时,该船会停在2500米深的洋面上保持不动,专业人员会在下面的洋底地壳上打上许多深达7千米的深洞。这一区域正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交界面,研究人员将在此采集矿样标本用于实验室研究,并在打的深洞内装上地震检波器和斜度表以监测海底岩石的移动,这套传感器还能监测温度与压力的变化,所提供的信息可用于研究该处海底发生的化学反应。来自美国奥斯丁得克萨斯大学的内森·邦斯说,“我们也想了解洋流对这一区域的影响,如果这里存在许多高压洋流,它们从本质上会起滑润剂的作用,减缓该区域的重压累积;然而若洋流很少,海底岩石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并最终导致地震的生成。”该工程的仪器部署完毕后,它们获得的数据将储存在海底接收装置的节点上,并由潜艇每年来回收这些数据包。这些节点今后有望连成电缆,直接将信息传送到岸上,甚至传送到研究人员的电脑里。综合海洋钻探工程是一项风险性很大的探险,用于研究的装置必须能耐受灼热、极度高压和腐蚀性洋流,还有可能在任何时候失效。实际上,科学家们从南海水道实验中获取并用来研究的岩石同地表某处的基本类似。然而,科学家们相信,用实物研究仍是首选。“将这些岩石带到地面上来,意味着同时发掘出来的还有我们无法看到的海底洋流等其他信息,”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保拉·瓦努奇说,“从海面8千米以下水面取回岩石也是一项重大工程,由于每个层面的结构不同,所获取的信息也不同。”作为综合海洋钻探工程的一部分,第二批打洞工程将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海岸附近进行。科学家相信,上述两项实验的成果将用于研究浅海大地震及其带来的海啸,当然同样也可用于普通地震。(杨孝文)(2007.6.7,中国矿业报,B4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