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唐:地下水年均超采近6亿立方米浏览次数:607 发布日期:2011-10-24 分类:地下水专家建议地下水应走调蓄—涵养—利用方式 近日通过专家评审的《华北平原地下水安全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成果显示,区域气候旱化和人类活动导致京津唐平原区地下水超采严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平均超采近6亿立方米。专家建议,地下水调蓄—涵养—利用应是这一地区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华北平原水循环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水量减少、水质恶化、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以及衍生的诸多环境地质问题,成为制约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华北平原地下水安全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针对华北平原目前存在的与地下水有关的资源环境问题,重点开展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循环规律及其变异机制、地下水生态环境约束及资源承载力、京津唐地区地下水合理利用模式与区域发展、地下水多级分层自动监测技术体系、浅层低渗透性含水层水平井开采技术等研究工作,为华北平原地下水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中国环境地质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等参与实施。 项目组以京津唐平原为重点研究区。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地区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58亿立方米,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37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的64%。从空间分布看,京津唐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由山前平原向滨海平原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特别是天津沿海地区,由于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大于2克/升而难以利用。 调查结果表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京津唐平原区地下水年均超采量达6亿立方米。项目组分析认为,京津唐地区地下水超采是区域气候旱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叠加的结果。 北京大部分地区位于山前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条件最好,多数地下水为更新较快的潜水资源,地下水可利用量占整个京津唐地区可利用量的56%,地下水超采的主控因素为人口分布、工农业布局、经济发展规模和气候旱化。 天津大部分地区地处滨海平原,地下水资源条件差,地下水可利用量仅占整个京津唐地区总量的18%,且滨海地区浅层地下咸水广布,可用资源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采易引发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和地面沉降。因此,先天资源条件不足是天津市地下水超采的主控因素之一,人口和工农业的集中分布是导致大面积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形成的社会动因,而气候旱化则加剧了该区的水资源紧缺程度。 与京津地区相比,唐山地区地下水资源条件中等,既有更新能力较强的潜水资源,也有更新性差的深层水资源,地下水可利用量占全区的24%。这一地区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不是很大,却是全区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一方面归因于气候旱化,另一方面与人口和工农业集中分布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持续向外域调水。 项目组通过建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限制性条件进行模拟分析后认为,对于接受南水北调水源的京津唐地区,在丰水年保持稳定地下水开采,北调来水后调蓄地下水,在枯水年开采保证经济发展是一种可以采纳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而且,北京的潮白—蓟运河冲积扇、永定河冲积扇和河道带,天津的大清河冲积扇、子牙河冲积扇和河道带,都有足够的调蓄区和调蓄空间接受南水北调水源。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