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的“守望者”浏览次数:460 发布日期:2007-08-01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气象局有关专家赵 凡开展地灾气象预报预警抓住了防灾减灾的关键问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主要依靠基础研究支持预报预警理论和技术手段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是一次非常有效的防灾减灾科普 2003年6月,人们在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时段,突然听到了一个陌生的字眼: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这个预报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它是怎么在运作?当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主任唐灿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原副台长徐晶之后,深深地感到,合作在发挥着巨大的力量。 为了提供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牵起手 记 者:怎么想起来要在中央电视台的气象预报中加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 唐 灿:首先是因为大家都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是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非常发育,而且分布广泛。前10年,每年都有1000多人因为地质灾害而死亡。很久以来,大家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尽可能地降下来?我们认为,通过媒体有效地传播信息,提前预报预警灾害,应该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国土资源部的领导提出了这样的合作动意,和中国气象局领导一商量,大家一拍即合。 徐 晶:2003年4月17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订《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并委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国家气象中心联合攻关,研究开发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式。从提出这个合作设想到正式运行,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 记 者:这像是一次快速联合行动,它的直接效果,是电视观众突然有一天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意外地看到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唐 灿:其实,向公众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不止是借助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媒体平台。我们将预警等级分为5级:1级,可能性很小;2级,可能性较小;3级,可能性较大;4级,可能性大;5级,可能性很大。只有4级以上的地质灾害预报才通过中央电视台发布,3~4级我们采用网络发布,就是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央气象台网和中国气象局网上同时发布,2级和3级预警不发布。 记 者: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合作依据是什么? 唐 灿:依据就是我们的基础共识:地质灾害与降雨之间,存在着某种重要联系。滑坡、泥石流这些造成重大损失的地质灾害,它的主要诱因就是降雨,尤其是暴雨和大暴雨。我国每年汛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占全年的70%~80%以上。因此,可以说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是抓住了防灾减灾的关键问题。 预报预警理论和技术手段在专家和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的支撑下,不断改进和完善 记 者: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是什么时候启动的? 唐 灿:2003年 6月3日,首次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发布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从2004年起,这项工作每年以汛期为重点,时段定在5月1日到9月30日。有时,会根据情况延期到10月中旬。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运作流程,不仅仅是信息在各个部门间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很多科研成果 记 者:请介绍一下整体的运作流程。 徐 晶:每天都有气象网站的自动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和模据进行判断,得出未来24小时内的降雨强度、降雨分布和降雨时状的信息,每天下午4点之前,气象中心将这些信息,外加前期降雨的数据发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唐 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研究人员根据我国地质环境特点、地质灾害区域分布规律等,研制了临界降雨判据模板法的预报预警模型和软件。我们把接到的1~15日的前期累计降雨量和未来24小时预报降雨量数据输入系统,就自动生成了预警区域和等级初步结果。当然,还要辅以专家经验判断和会商。 徐 晶:气象中心也有自己的判据,就是根据前期有效降雨量、降雨持续日数和未来24小时降雨预报和地质地理综合信息等,计算出当天20时到次日20时各站点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势预报等级。唐 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预报员将预报预警结果提交院主管领导签发,然后传输给国家气象中心。记 者:在这个流程中,好像包含了很多科学研究的成果。 唐 灿:是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主要是依靠了基础研究的支撑。比如我们地质环境监测院方面,基础研究工作,是依据多年积累的全国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开展了全国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区划研究,即根据全国性分水岭(雪线)、气候分带、大地构造单元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划分出一级区,然后根据区域分水岭、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年均降雨量分布等,进行二级分区,共将全国分为7个大区、74个预警区。第二个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是将历史上发生的地质灾害与前期1、2、4、7、10、15日内的降水量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建立了74个区的临界降雨判据,作为预报预警依据。在分析中,科研人员不断补充最新的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以完善预警判据。徐 晶:国家气象中心降水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针对地质部门提供的全国地质灾害分区,通过历史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各分区的雨量阀值;第二阶段,结合运用统计学方法,将动态的降雨输入与相对静态的灾害危险性分布结合起来,拟合降雨触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建立综合地质、地理要素和降水动态因子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第三阶段,开发区域精细化地质灾害预报系统,选择对地理背景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的云贵川渝地区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中尺度数值预报进展,与成都山地所合作开展云贵川渝滑坡、泥石流预测预报方法研究,在汛期地质灾害高发阶段,实现重点区域的精细化预报。记 者:其他要素,比如传输和表述,是怎么解决的? 唐 灿:从2003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启动到现在,我们在预报预警理论和技术手段方面,一直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比如,地质环境监测院与国家气象中心的合作,需要双方之间大量频繁的数据传输,而数据传输,在2003年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实现的。到了2006年,我们实现了预报预警数据专线传输,解决了数据传输不稳定、欠安全的问题。为了提高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和警示效果,2005年和2007年,我们先后设计制作了两代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专用符号,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时使用。我们还从多方面着手,不断改善了预警信息网络发布形式和内容,实现了预报预警产品的一站式上传,建立了与主要省份预报预警产品发布网页的链接,与国家气象局网站天气预报视频网页的链接。 302次预报预警,为各地成功避让许多突发性地灾起到重要作用,实现了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重大突破 记 者:迄今发布了多少次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效果如何? 唐 灿:从2003年到2006年,我们一共在中央电视台上发布了302次,在网上发布了460次。 徐 晶: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开展,为各地成功避让突发性地质灾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防灾和减灾效果。2006年第4号热带风暴“碧利斯”于当年7月14日中午12时50分在福建霞浦一带沿海登陆,登陆后减弱的低压一直维持到18日,造成南方出现大范围连续3~5天强降水,局部地区累计降雨多达四五百毫米。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多处山地灾害频发,灾情严重。该月13~18日,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6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全部都在晚7:35央视一套的黄金时间播出。其中15日、16日,针对连续强降水带来的地质灾害,我们作出最高级别5级的预警,65%以上的地质灾害点都在我们的预报范围内。 记 者:像这样高的预报成功率,多吗? 唐 灿:不多。去年6月到9月,成功率在38%以上。我们认为这已经是很高的了。 记 者:为什么?徐 晶:这是世界性的难题。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很多诱发因素,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去了解。很多规律,我们也是在逐步地把握认识。美国是最早开展这项业务的,但是它中间停了很长时间,原因就是准确性问题。唐 灿:事实上,这也是当年我们论证是否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业务时的争论焦点。有些专家就是认为,因为预报的准确性我们没有办法把握,所以,如果老喊狼来了而狼未必真来,可能会把利民变成扰民。 徐 晶:技术手段的局限是很大的原因。比如我们全国的降水数值预报的空间分辨率只有15公里,区域加密的中尺度数值模式也只能到5公里,监测加密目前在山区还很难做到,雷达监测正在组网,但是在山区一时也还做不到。监测的局限性影响了信息的精细度,而模据的局限,也使我们的判断受到影响。 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地灾气象预报预警课题研究,让预报的空间尺度由粗到细、由大到小 记 者:两个部门合作进行这项开拓性的工作,有什么收获? 唐 灿:最大的收获,是我们让地质灾害防治这个容易被人疏漏的概念,产生了广泛的公众效应。这就是我们特别强调的公众教育。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上了大众媒体,千家万户听到了这个以前只有业内人才说的词,这本身就是一次非常有效的科普活动。中国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对它的防治,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在国家级预报预警工作的带动下,全国30个省(区、市)均开展了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还有不少地、市、县也开展了这项工作。 徐 晶:这项工作,特别体现了两个政府部门为社会公众的服务,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记 者: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徐 晶: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多学科的复杂课题,要从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现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还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灾害防治还需要更加广泛的合作和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建立高效的信息传输体系,使得警报能够第一时间到达易受损人群。唐 灿:我们还要在提高预报预警精度和准确度上下功夫。目前,我们正在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通过示范推广,推动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现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分级式预报预警,预报的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精度不断提高。 (2007.7.21,地质勘查导报,3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