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兰州饱受地灾威胁浏览次数:516 发布日期:2007-08-28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一线灾情特殊地质结构是主要诱因 人为活动因素推波助澜 张 微 王子强兰州市的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和影响程度,在世界大城市中名列第四,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第三。兰州市境内的许多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居民点、名胜古迹等都处于地质灾害的威胁之中,威胁区内的人口约48.6万人,相关财产高达52.6亿元。作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和影响程度在世界大城市中名列第四、在全国名列第三的城市,甘肃省兰州市的地质灾害问题一直难以回避。受特殊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以及“人祸”因素的双重影响,频频发生的地质灾害,让兰州市近50万人口的生存和高达52.6亿元的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灾害频发 损失数亿元7月15日是今年头伏第一天,但对于生活在兰州市的人们来说,却并没有像往年一样感受到三伏天的酷热。在此前后的几场降雨,让兰州市的气温降到了二十几度,最低时甚至只有十几度。自6月中旬以来,兰州市普降中到大雨。据兰州市中心气象台发布的消息称,兰州6月16日的降水为1951年以来第5个最强降水日,市区降雨量达到了99.2毫米,降雨量最多的榆中达到了122.1毫米。伴随“久旱逢甘霖”的欣喜,接踵而来的地质灾害让人们难以逃避。由于连日降雨,兰州-海石湾高速公路护坡及路面截至6月18日晚,发生大大小小塌方、塌陷多达3万处,黄羊头-花庄路段交通完全中断;市区内的九洲大道路基大面积塌陷,交通陷入瘫痪;兰临高速公路一路段发生滑坡,高30米的护坡全部坍塌,散乱的碎石挡了半边车道;17日中午12时,罗九公路一路段发生山体滑坡,滑落的大石块挤垮路边的水泥护坡,由于当时过往车辆较少,幸无人员伤亡。大雨引发的地质灾害也让红山根四村43户居民近百人有家不敢回。7月19日,红山根一周姓村民对一个月前的这场大雨仍然心存余悸。“当时雨特别大,我们撤出来已是6月17日凌晨2点多。”他回忆,“屋后的墙面裂开了一道5厘米的缝隙,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当天,阿干镇东山寺村3间民房坍塌,大部分民房出现了地基下沉、墙体裂缝等情况。在有关部门的要求下,附近200多户村民被紧急疏散或撤离。“每年夏秋时节,也是兰州自然灾害多发季节。”兰州市国土资源局一位工作人员说,兰州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大型城市之一。目前,全市三县五区内已查明的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及其隐患点有700余处。大多分布在沿黄河及其支流的河谷两岸,且大小不等;纵横交错的泥石流沟多达300余条。“在兰州市区南北两山及其近山、山脚处,滑坡、崩塌隐患超过400处,仅城区就有257处。”这位工作人员介绍,“不少泥石流沟和滑坡、崩塌危害区及其隐患距市内不足百米,一旦灾害暴发,后果不堪设想。”来自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的消息说,自2000年以来,兰州市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已累计造成3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市发生的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达200多次,共造成630人死亡,累计财产损失近5亿元。特殊地质结构成主要诱因“8月8月,大砂沟暴雨引发稀性泥石流,冲毁盐场堡至大砂沟一带房屋766间,死伤134人。”发生于1966年的这场特大灾害因其破坏强度过于“罕见”,被录入《兰州市志第七卷市政建设志》之中,并辅以近40字的内容说明。“泥石流还涌入了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发射台等单位,造成电台停播。”一位亲历这场灾难的老人告诉记者。王得楷,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他曾“亲眼目睹”1997年夏秋季节一场泥石流的全过程。“大雨挟裹着泥沙,从皋兰山的一条天然沟一泄而下。山下某洗沙场的12间平房顷刻间被夷为平地,一名孕妇被泥水冲走。”他回忆,“泥石流来势汹涌,我们在场的人根本无计可施。好在有武警在场,孕妇才得以获救。”作为一个有着3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兰州市几乎每年都要忍受地质灾害之苦。中科院地质灾害研究防治专家调查发现,兰州市的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和影响程度,在世界大城市中名列第四,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第三。这是一个让人倍感沉重的排序。“兰州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处的特殊地质结构和地理环境。”王得楷指出,在兰州市区,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集中在桑园峡口到庄浪河口的狭长沟道里,南北都是坡陡的黄土山,九洲台一带的黄土厚度高达320米。“黄土结构松散、多粒,具有极强的湿陷性。l00米高的黄土遇水可下陷3米。”与此同时,气象和水文也成为兰州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有资料表明,在兰州历史上,曾有过4小时降雨150毫米、10分钟最大降雨量19毫米、每小时降雨52毫米的纪录。属温带干旱气候的兰州虽然降水较少。但降雨强度大,历时短,局地性暴雨多。加之兰州植被条件差,区内植被覆盖率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脆弱的生态状况在强降雨的淫威下显得不堪一击。“人祸”因素推波助澜7月19日,记者在兰州市红山根一带仍能见到大雨留下的影子。在一家依山一而建的报废汽车回收中心,墙角的一堆废旧汽车部件被红土掩埋了一大半主人说,这些土都是前几日的大雨从山上冲下的。而在邻近的一条排洪沟,被雨水冲到沟里的泥土已被附近居民清理上来堆在两边,旁边几户人家的围墙上有清晰的红泥冲刷过的痕迹。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几天前的降雨从山上冲下了大量红土。“山下的人工排洪沟根本无法容纳,泥浆铺满了大半截路面。”在伏龙坪龙山印刷厂西侧,记者看到了更加触目惊心的一幕。从山脚沿山而上,只见许多房屋都是紧贴山坡而建,远远看去,就像“悬空寺”。在一个山坡的转弯处,地面已塌陷下去一个大坑,一块上书“此处危险,注意安全”的牌子警示着过往车辆和行人。住户武振明家的后面有一条由五颜六色的垃圾所构成的“瀑布墙”。山顶上的垃圾在雨水的冲击下几乎包围了整个小院。记者看到,南侧紧靠山边的一间房屋的垃圾高度几乎和屋子一样高。“清理垃圾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垃圾产生的速度。长年堆积,一楼已无法住人了。”寄希望于“反映情况”的武振明向记者连连诉苦。红山根、伏龙坪一带一直是兰州市地质灾害重灾区。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矿管处刘武就此认为,“自然因素固然是导致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但种种人为活动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人祸”导致的地质灾害中,矿区的地面塌陷最具典型性。记者了解到,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矿区和红固区的窑街矿区因长期过度、大规模开采,已形成了巨大的采空区。其中阿干镇出现的带状塌陷区面积达10平方千米,窑街出现的椭圆状塌陷区面积达8.8平方千米,两个矿区的塌陷幅度最深达20米,区内公路和农田线路、供水管道、河堤及居民住宅损毁严重。据初步统计,有一半开裂变形的房屋已成不能住人的危房,近2万多人无家可归,累计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地质灾害已成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务员称,兰州市境内的许多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居民点、名胜古迹等都处于地质灾害的威胁之中,威胁区内的人口约48石万人,相关财产高达52.6亿元。 (2007.8.11,中国矿业报,B2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