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游远离地灾威胁

浏览次数:67  发布日期:2007-09-04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访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  周飞飞入夏,我国一些旅游区遭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游客遇险。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领域,旅游区地质灾害防治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灾威胁,保证游客安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自然风光是地质作用的产物,许多都与地灾的威胁相伴而生记者:近来旅游区发生地灾的消息经常见诸报端,请问,旅游景点是地灾多发区吗?姜建军:的确,许多自然类景区非常容易发生地灾,尤其是那些位于山区,以陡、峻、险、奇而闻名的景区或景点。地质地貌景观本身就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如峰林类型景观,就是受流水融蚀、切割,又经重力崩塌而形成的。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由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性质、强度和组合情况都有所差异,便会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类型组合。当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便成了地质灾害。由于有的风景区岩体破碎,地质结构很不稳定,又是游人聚集的地方,也就容易成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的危险区或危险点。我们有不少惨痛记忆。2003年7月,在四川丹巴县巴底乡邛山沟旅游区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中,有51人死亡,其中有20多名游客;2004年6月,张家界紫霞观景点发生一起岩石崩塌,20多名游客中3死3伤。今年,一些景区及周边地区也发生了地质灾害。比如,5月16日,214国道香格里拉县城至虎跳峡段出现山体滑坡,致使香格里拉至白水台旅游东环线峡沟便桥被冲毁,100多辆客车被阻,受困游客达数百人;7月23日,西藏林芝地区的易贡国家地质公园因连续降雨,发生泥石流;7月29日,河南省省道八宫线洛宁西50公里段“虎豹沟”突发山体滑坡,把从豫西大峡谷旅游归来的2000余名游客、近百辆汽车困在10多米宽的峡谷中18个小时。夏季汛期既是旅游旺季,也是地灾高发期,管理部门应对景区安全格外关注记者:我发现刚才您介绍的几起地质灾害大都发生在六七月份,这存在着什么规律吗?姜建军:塑造地貌的外动力,主要受气候因素的控制。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和强降雨有关。也就是说,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汛期——夏秋季节,并且大多集中在山区。今年,尤其是6月份以来,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是比较严峻的。6月下旬至7月份,在我国南方如安徽、重庆、四川等地降雨量比较大,大大超过了当地的一般年降雨量,由此引发了大量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记者:那旅游区防治地灾的任务也要大大加强了?姜建军:是的,旅游区尤其要关注地质灾害问题。暑期不仅气候适合出行,而且时值假期,从来都是旅游旺季,旅游人员集中。而恰恰这段时间又为汛期,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如果发生险情,很容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所以,位于山区、地质环境稳定性差的景区,更要把防治地质灾害、确保旅游安全的任务放到景区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上来。记者: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有什么相关法规或文件吗?姜建军:2003年8月,国土资源部与国家旅游局共同下发过一个《关于加强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对景区地灾防治作了明确的规定。今年,防汛防灾工作形势严峻,部里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下发了《关于做好20的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就切实落实防灾责任制、加强监测预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景区防灾减灾工作中,防患于未然最重要记者:《关于加强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中,谈到了哪些具体措施?姜建军:首先要做好防灾预案,这也是防治地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每年汛期前,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制位于山区的旅游区(点)的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纳入各地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旅游区(点)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每年汛期,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年度防灾预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其次,各级国土、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汛前督促各旅游区(点)管理单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进行排查和监测,尤其是沟谷和瀑布附近,一旦发现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第三,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防灾知识培训。在游览时间、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选择上,要特别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暴雨期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地点。第四,各地在开发山区旅游区(点)或在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旅游区(点)进行各类旅游设施建设时,初设阶段或施工前要进行地灾危险性评估。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单位必须充分重视评估报告提出的防治建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有关情况监督检查。此外,各级国土资源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超前部署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掌握景区内地灾发生规律,及时防范,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游客生命和财产安全。景区建设及旅游活动安排,要充分考虑对地质环境稳定性的影响,先作危险性评估记者:那么,景区建设本身是否也会诱发地质灾害呢?姜建军:是这样的。各类景区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屋宇、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若因为选址不当等因素,同样会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如在山区修路,无论如何都会对山体造成一定的扰动,如果建设中措施不到位,一旦遭遇强降雨,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根据这种情况,《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制度。景区在实施任何工程的时候都要减少对山体的扰动,要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交评估报告,预防人为诱发地质灾害。这一点,我们有些地质公园就做得不错,如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去年他们要在地质公园三级保护区内修建一个水电枢纽工程,就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就该项目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权威的评估和论证。现在,许多地质公园在进行各种建设时,如修路、引水、建观景台坝等,都会把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考虑进去。不仅是景区建设,在景区里开展大型活动,也最好提前作危险性评估。记者:请具体谈谈。姜建军:我举个例子吧。前几年,我参加过一个著名景区举办的大型演出活动,地点选在了一个悬崖峭壁下的山坳中,当歌声共鸣时,岩体受到扰动,很容易引起碎石崩塌、滚落。这让我非常担心,如果真的引发了地质灾害,那就很有可能出现群死群伤的重大恶性事故。不仅是悬崖下面,而且洪积扇地区也绝对不能安排大型活动,让游人长时间聚集、停留。前面我说到的四川丹巴泥石流事故中,就是一个旅游团队在与当地群众联欢,约70人聚集在一起。当两股泥石流从附近山上急速冲下时,大家根本来不及反应,结果只有10多人侥幸逃出。可见,安排旅游活动、设置旅游路线、规划重要景点时,一定要考虑选址的安全性。景区管理者必须加强对游客的安全警示及服务系统建设记者: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景区管理者应怎样帮助游客远离地灾危险?姜建军:景区安全服务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地质灾害防治中也要体现“以游客为本”的思想。我认为,仅仅有政府部门和景区管理部门的监测、预防、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防地质灾害等危机的死理机制。凡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的中外文警示标志,特殊地段应有专人值守;要根据气象预测,及时阻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如果已经有游客进入,要迅速予以疏散;对景区内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地灾知识培训,将旅游区服务人员纳入群测群防体系中。在景区讲解服务等科普宣传中,加入地质灾害防治和避险的有关知识,让游人了解到地灾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知道如何判断是否有地灾发生的危险,如何紧急避险等,帮助游客主动防范旅游活动中的危险。(2007.8.21,地质勘查导报,7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