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质研究要抓牢浏览次数:580 发布日期:2007-11-15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林 林据统计,我国有1583个县(市)长期受到泥石流灾害的困扰,每年要暴发数千起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活动区的面积达480万平方公里,给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不过,也正如国际泥石流大会组委会要员所言,多样的地形和地貌导致中国泥石流发生的类型很齐全。从另一角度讲,中国也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泥石流研究基地。20世纪50年代,我国铁路、公路建设向西部山区延伸,碰到大量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问题。相应地,山地灾害防治技术研究由此展开。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土资源部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包括泥石流在内的全国地灾大调查,并于2003年4月和中国气象局签订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根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数据库等成果,结合致灾地质环境条件和气候因素,开展了滑坡泥石流为主要对象的全国地灾气象预警预报。今年8月,我国大的泥石流事件基本都成功实现了预测预报。但是,据有关专家介绍,现在的泥石流预测预报,无论是中国还是发达国家,因为不了解泥石流形成过程和汇流机理,主要通过对降雨数据和泥石流发生的历史数据分析来进行预测预报,这都是区域性的,主要起到给大家“提个醒”的作用,对指导具体点上的减灾作用极其有限。于是,一些大的建设项目开始向地质基础研究伸手“求助”。例如,白鹤滩水电站在工程预可研阶段就列项开展库区泥石流现场调查和观测工作,对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流域降雨和洪水特征等影响泥石流形成和活动规律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电站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有关学者呼吁,不论是泥石流的预测预报、还是危险性的分区评估研究、工程防治等,都离不开基础地质研究的支撑。今后,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把预报模型建立在泥石流形成条件和汇流机理的基础上,使其尺度更小、精度更高、更具普适性。(2007.11.3,地质勘查导报,2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