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国家地质公园多类典型地质遗迹

浏览次数:554  发布日期:2007-12-13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新闻
——透视主要地质遗迹的发育及保存状况标准地层剖面本溪有很多极具科研和教学价值的地层剖面。公园内上元古界至中生界的地层,以本溪地区地理名称命名的组级层型剖面就有14个,如本溪组正层型剖面、钓鱼台组观测剖面、南芬组二段观测剖面、康家组层型剖面等。其中,以本溪组正层型剖面最为著名。石炭系本溪组型剖面是唯一以辽宁地理名称命名,并通用于华北地合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由赵亚曾于1926年创立,建组剖面位于本溪市西的牛毛岭,是我国华北地台地层对比和国际石炭系对比的主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研究意义。本溪组剖面下部为紫色页岩夹铝土矿;中部为黄色砂岩、砂质泥岩夹薄层及透镜状灰岩;上部为黄色泥岩、细砂岩夹灰岩及铝土质泥岩,共分22层,与下伏奥陶系灰岩呈假整合接触。本溪组正层型剖面是中国北方同期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对于该剖面的研究,可以揭示整个华北地台石炭纪地质历史的演化特点和规律。岩溶景观本溪国家地质公园内岩溶地貌类型多样、景观奇特。现已发现岩溶洞穴200多处,主要有本溪水洞、望天洞、天龙洞、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等,其中以本溪水洞和望天洞最具美学观赏价值。本溪水洞是4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开始形成的大型地下河岩溶洞穴。水洞发育在距今约4亿~5亿年前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中,以白云质灰岩和灰岩为主,已探明的洞穴系统全长3650米,已开发2800米。地下河流水终年不竭,曲折蜿蜒,称之为“九曲银河”。水洞中化学沉积物发育完整,石笋林立,千姿百态。因此,本溪水洞是研究北方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区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望天洞是20余万年前开始形成的溶洞,是具有北方岩溶特点饱高纬度大型喀斯特溶洞,溶洞总长约7000余米。该洞分三层,最下层洞穴为全充水洞,中层、上层洞穴形态为廊道式、厅堂式、迷宫式,“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号称“北国第一洞,迷宫世无双”。岩溶景观奇特,次生化学沉积物类型齐全,是从事北方岩溶研究的最佳场所。地质构造类型公园内地质构造类型丰富,不整合接触关系、断层、褶皱一应俱全。多年来,本溪一直作为地质、冶金院校的地质构造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丰富典型,类型齐全。在大明山,上侏罗统小东沟组覆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之上,二者呈角度不整合关系,不整合代表的间断时间近3亿年。牛毛岭的本溪组地层与其下的奥陶系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典型的断层构造主要有欢喜岭逆断层和推覆构造。受距今1亿~2亿年的燕山运动影响,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了欢喜岭逆断层。在钓鱼台出露的推覆构造也是一种低角度的断层。较老的钓鱼台组底部地层被推覆到钓鱼台组顶部地层之上,推覆断层角度极缓。发育在冯家堡子震旦系康家组地层中的褶皱类型奇特,形态完美。由于岩性的不同,在回一水平挤压力作用下,使泥质、灰质岩层形成顶厚褶皱,使石英砂岩形成厚褶皱。而发育在下马塘地区的柔流褶皱则是在固态流变条件下发生的,岩石呈类似于黏性流体的黏滞性流动状。火山遗迹本溪地区自元古代以来火山活动频繁,具有多旋回、多期次的特点。公园内有不同时代侵入的火成岩,类型多样。大冰沟斑状花岗岩代表了中心相的深成酸性侵入岩;关门山的火山碎屑岩形成于早白奎世;大明山早白垩世的小岭流纹岩和玄武岩柱状节理,清晰可见。杨木沟南芬组地层中呈岩墙状产出的侵入岩形成于早侏罗世。本溪火山地貌景观奇特,火山构造清晰,是研究火山作用的理想之地。古生物化石本溪古生物地层中共含有各类化石189种。在卧龙峡谷的奥陶系灰岩层面上可见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包括唯类、阿门角石、腹足类和腕足类化石。化石大部分保存良好。在本溪组地层里面也保存有大量的蜓类化石。盛金章的《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统的蜓科》是国内生物地层划分之经典。冷泉 热泉 温泉 矿泉本溪地质公园内水资源类型丰富,冷泉、热泉、温泉、矿泉一应俱全,是不可多得的水资源研究基地。杨木沟冷泉是由寒武系下统石灰岩岩层中的裂隙岩溶水形成的上升泉,属岩溶泉。热泉位于草河掌镇,地热面积约14000平方米,日涌流量达3000吨,水温76摄氏度左右。温泉水自白垩系下统小岭组火山岩一流纹岩的节理裂隙中涌出。热泉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温泉寺温泉水沿断裂带溢出,涌水量每日达192吨,水温42摄氏度,水中含有大量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水资源类型丰富,是公园内不可缺少的景观之一。地热异常带与壶穴桓仁县沙尖子镇的地热异常带,三九严寒时,绿草如茵;三伏酷暑时,滴水成冰。已发现的四个异常区内冷热点并存,相距不过百米。这一奇特的地热异常堪称一绝,对其地质成因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浑江河床和河漫滩上,由于岩性的差异及河水的涡流作用与水中所携带碎屑物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壶穴群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2007.11.28,中国国土资源报,8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