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可能是个长期的过程

浏览次数:544  发布日期:2007-12-25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新闻
——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 张佳星恐龙灭绝的科学假说有很多种,但事实上,目前比较流行的假说是小行星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其他的各种假说都缺少严谨和系统的科学证据。那么在距今几千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这些庞大的生灵究竟有过些什么样的经历呢?为此,笔者电话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问:作为陨石撞击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称为“奇克苏卢布”的巨大陨石坑。在地球上有很多陨石坑,为什么唯独将它作为和恐龙灭绝有关的陨石坑呢?周忠和:这是因为一种特殊的稀有金属元素,它叫做“铱”,这种元素在地球上是很少见的,平均含量只有十亿分之一。然而科学研究中发现,铱含量在恐龙灭绝的全球多个不同地区同一时期(侏罗—白垩纪界线附近)的地层中含量却很高,可以达到正常含量的200倍。哪里有这么多的铱呢?太空中。墨西哥的这个陨石坑中“铱”的含量就比较集中,而且坑的直径等方面特征也和估算情况相吻合,于是就认为它是当时小行星撞击形成的。问:新研究中的主要进展是将德干火山喷发的时间做了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的重新确定。古生物学家们还研究了有孔虫类遭遇大灭绝后发生的显著变化。那么,目前确定远古地质事件年龄的方法有哪些呢?周忠和:我们说的“地质年龄”分为两种,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打开一个沉积的地层,我们通常能看到的是不同生命演化时期的岩石和化石证据,根据这些我们只能推算出某一地层相对其他地层的早晚,没有一个绝对值。最早估算地球年龄的不是科学家,而是神学家,但结果都十分的年轻,当然这不是科学。早在19世纪,人们就已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科学地推测地球的绝对年龄,但都很不准确。一直到19世纪末,随着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人们才开始利用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例如,铀—铅法,铷—锶法,氩—氩法,碳同位素法等),以后方法不断完善,我们才逐渐获得了比较精确的地球以及不同时期岩石的年龄。问:您刚才提到的“用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是怎么回事?同位素和岩石的年龄又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周忠和:我们可以拿碳同位素测年的方法为例。碳14是由宇宙射线轰击大气圈外层得氮原子而形成的。大气圈内碳14总体含量是不变的。碳14的半衰期达5730年,意思是经过5730年后原来的碳14的含量只剩下一半了。时间越久、所剩也就越少。生物在活着的时候,总在与外界进行交换,因此体内的碳14保持了空气中基本的水平。生物死亡后便不再吸收新的碳14,此时体内的碳14下一件化石中碳14的含量,就能够推算出该生物死亡的年龄。当然,碳比较年轻的年龄,而其他的方法,如氩—氩法则可以用来测定老得多的岩石的年龄。问:不管是火山喷发还是行星撞击,现代的地球上也都时有发生,这些相对小的事件为什么可以对整个地球上的生物造成这么巨大的影响呢?周忠和:有一个认识必须要纠正,恐龙的灭绝并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火山—爆发、小行星—撞击就都灭绝了,它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说环境的影响虽然缓慢但是绝对的。我倾向用生态系统更替的角度来看待恐龙的灭亡,一种偶然性的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诱发的因素,它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被坏,包括海洋、大气、植被和食物链等的剧烈变化,经过一系列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及到复杂的进化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的问题,不可能期望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那样简单地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来。但是对于不同说法而言,研究成熟的程度会有所不同,证据多少也不尽相同,理论的含金量和相信人数也都是不同的。总的说来,科学研究总有一个前进趋势,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会不断深入的。                   (2007.12.10,中国国土资源报,3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