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浏览次数:566  发布日期:2008-02-26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新闻
祁万强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是青藏高原上目前惟一发现的一处以岩溶地貌景观为主的地质公园。它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岩溶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奇特地貌景观,屹立在高原上的石林,千姿百态、似人似物。在柴达木盆地工作多年的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地质灾害监测室主任赵家绪拿出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调查报告时,一个个地理名词出现在了笔者眼前。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接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另外,这里是全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赵家绪说,整个国家地质公园风景秀丽、奇景迭出,有岩溶、冰川、丹霞、流水地貌等特征。景点有药水泉瀑布、神龙潭瀑布、胡勒天池、擎天一柱、金鸡报晓、小三峡(卡索峡、青岗峡、下河峡)等。这里森林茂密、流水潺潺、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由于气候、海拔和地理位置的缘故,该公园的天然林区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景观带,针叶林、阔叶林与高山灌丛、高山草甸等共同构成了森林景观的多样性,是青海境内自然生态体系最完好的区域之一,被誉为青海高原上的“植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洗礼、沧桑的时代,造就了高原大陆上:互助北山这片美景。冰川地质作用使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奇特的地貌景观,冰斗湖就是其中的一个。公园的高山区,曾是古冰川活动以及现代寒冻风化剥蚀作用的场所。赵家绪说,更新世以来,俄座岭一带发育有古冰川地貌景观,保存尚好的阶梯状三级冰斗梯。冰斗底座长,坡度较陡,表面覆盖有漂砾碎石,个别冰斗中有湖泊存在;这个阶梯状三级冰斗的存在,标志着古雪线位置的变动,因而古冰斗在冰川地貌学上就成了一种特殊的“化石”。    在俄座岭下的山顶草地上,有两个一大一小、呈阶梯状分布的湖泊,当地人叫它们为“圣母天池”。一年四季,小天池的水恒温地流向大天池,永不停歇。奇怪的是,在这海拔超过原始森林的高度上、在这山岭没有足够积雪的地方、在这面积不大不足以吸收流量水的山顶草地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水常年源源不断地往山下流呢?高级工程师、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刘红星为我们解开了这一地质遗迹之谜。原来,冰斗,一般分布在雪线附近,是由于积雪成冰,凹地周围的岩石因频繁的寒冻风化作用而破碎。同时,由于冰川沿着冰床发生旋转滑动,并将侵蚀下来的破碎岩石从凹地搬走,凹地底部不断加深,使得原来比较浅的凹地变成深邃的、三面陡峭、一面开口状的围椅状地形。各冰期的冰斗常常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冰川消失后,冰川储水成为湖泊。大小天池不断有流水是因为接受大气降水的不断补给所致。高原石林是岩溶地质遗迹的主要表现形式。赵家绪说,石林的形成,一般需要非常大的降水量,可是在高原上有这么多的石林是非常罕见的。在距今18亿年前的元古代,这里沉积了上千米的石灰岩、白云岩,为形成这里的地貌奠定了基础。经过后期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这里成为了陆地,后来多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缝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多样的石林地貌景观。岩溶、丹霞、冰川地质遗迹是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它具有了复合地貌景观的美誉。             (2008.2.16,中国矿业报,B4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