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真有其事吗?浏览次数:569 发布日期:2008-02-2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和化石许 洁 李 琦多少年来,一直有人进行关于女娲补天神话的研究,一位地质科学家无意中加入了这个行列。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当年受命从事一项地震联合基金的课题研究。在研究工作中,一张1924年出版的地形图引起了王若柏的注意,他在这张完整记录了我国原始地形地貌的顺直地形图上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地貌单元。这种地貌单元就是碟形洼地。它表现为一种接近圆形的洼地,中部低洼,四周有环状或不规则水塘,再向外侧是放射状的沟谷。这种类型的洼地在冀中平原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河流间的高地上分布密集。如果把这些洼地整理出来并进行周并的话,大致的方向是由北部向西延伸的一个椭圆,分布在河北沧州西部至太行山,也就是冀中平原这样一个范围内。冀中平原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世界上只有这里拥有规模庞大的地道网络,而这些地道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早在北宋年间,冀中平原的老百姓就懂得利用地道来躲避辽国的铁骑。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大型联网地道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王若柏介绍,冀中平原说是平原,实际上并不平坦,地面是大量的沟谷坑洼,在这种地貌条件下,挖地道是很容易的。正是由于碟形洼地和放射性沟谷的广泛存在和分布,使得冀中平原成为全世界挖掘地道最容易的地区。王若柏发现,这个特殊地形地貌区域恰恰与女娲补天传说中天“破”的地方惊人地一致。王若柏成了女娲补天神话研究队伍中的一员。很明显,冀中平原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不是地壳自身运动产生的,也不是自然风化,更不是人工形成的。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与澳大利亚的亨伯利以及墨西哥湾的尤卡坦半岛极其相似。这些地区已经被证实都曾经遭受过天外陨石的撞击,撞击后所造成的爆炸、降温和遮天蔽日的尘土曾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灭顶之灾。那么在冀中平原是否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冀中平原上的大量洼地、沟谷以及白洋淀小流域区是否就是陨石撞击的结果呢?大约在5000-6000.年前,我国“红山部落”与“龙山部落”就已经有了较高的人类文明,甚至出现了记事的符号。但是,这些原本已经非常发达的史前文明,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突然在中华大地上销声匿迹了,直到4000年前夏王朝出现。而这中间的1000多年,恰恰又是研究者们考证推测女娲补天神话最早出现的那段时间。此外考古发现,夏王朝的陶罐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材料质地都远不如更早期的红山部落的陶罐精良。人类文明为什么会出现倒退?地质学家和环境地质学家发现,就在人类文明倒退的这1000年里,全球出现了一次无法解释的“小冰期”。王若柏说,外来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会造成大气的空洞,使大量的烟尘抛射到同温层,给地球造成一个屏蔽,影响全球的气候。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由此看来,冀中平原有可能也经历了一次外来天体的侵扰。如果真是这样,也能吻合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然而奇怪的是,在冀中平原人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有关陨石的遗迹和残余物质,有什么外来天体在撞击地球之后会突然消失呢?王若柏认为惟一能解释通的是,这种天体是由冰和尘土所构成的彗星。彗星的成分主要是水和灰尘,撞击地球之后会形成大量的撞击坑,但是找不到撞击的残余物质。王若柏由此假设,在距今5000-4000年前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型彗星冲人地球大气层。在华北地区西部高空发生爆炸,然后分裂成千百颗碎片,形成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由无数冰块组成的陨石雨撞向地面,形成了冀中平原广泛的碟形洼地和辐射状沟谷;那时,撞击物淤塞河道,造成远古洪水泛滥,迫使古黄河改道南流。在其后的数百年中,人类抗击洪水的著名传说“大禹治水”由此展开;撞击使大量粉尘被抛向天空,遮蔽了阳光,进而引发了全球持续而久远的降温过程,几乎毁灭了整个新石器晚期繁盛的人类文明,撞击区内的人们大量死亡。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一位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成了英雄,她领导着幸存者逃向冀中平原西南的高地,并与恶劣的环境展开生存之战,冶洪水,杀野兽,繁衍生息。王若柏继续在冀中平原探究女娲补天神话的真相,试图从那里的土层深处寻找彗星残余物质的证据。(2008年2月2日,中国矿业报,B4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