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色农业开出科学“处方”浏览次数:549 发布日期:2008-03-14 分类:专业领域/农业地质——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农业地质调查纪实(下)郑 荣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面对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查清我们的土地质量,生产更多更好的名优农产品,建设大型优质农产品基地,让天府之国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安全食品,是四川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处方”:天府之国成绿色食品家园“金土地工程”是四川省开展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2005年,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了在“金土地工程”项目区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省国土资源厅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先后部署了简阳市三岔镇、苍溪永宁镇、仪陇永乐镇、射洪瞿河乡、宜宾翠屏宋家乡、通江广纳镇等6个土地整理示范区进行农业地质调查试点工作。2006年底,资阳市雁江区、金堂县赵家镇、邻水县牟家镇等44个土地整理区也开始了农业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为绿色农业开出了科学“处方”。苍溪县永宁镇荞子坝国家土地整理项目是国土资源部2005年第二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也是四川“金土地工程”示范项目之一。国家投资1478万元,涉及荞子、金洞、平桥等5个村,整理面积达11562亩。为寻找发展现代农业的优良土地,配合土地整理,省地质调查院开始了在这块土地上的农业地质调查。这次调查获取了项目区土壤元素含量基础资料和遥感图像,形成了项目区有史以来最详尽的农业地质资料,使整理区土地规划利用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2006年底,苍溪县委常委会邀请国土、农业等各有关部门参会,由规划委员审查,会上,对土地整理后发展什么产业争论不休。传统的农业依据已无法适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土部门赶往四川地质调查院取到了刚完成的农业地质调查报告。县委、县政府采纳了种猕猴桃和发展桑蚕的意见,并按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及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布局,果断地在项目后期利用中建设以具有较高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猕猴桃和发展桑蚕为主的现代农业园,避免了种植的盲目性。据了解,前广元市委书记曾先后五次到苍溪土地整理项目区。他说:“发展现代农业,苍溪农业产业园区成功探索了一条大有可为的新的现实途径。”土地整理后按农业地质调查实施规划的农业产业为苍溪带来了“绿色农业”。目前,红心猕猴桃、4000亩现代蚕桑种植片,30万只肉兔高效养殖片。整个项目区全部建成后年总产值可达3200万元,可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今年1月中旬,笔者来到苍溪县永宁镇荞子坝。县国土局的同志介绍说,农业地质调查后,对项目区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硼钼等微量元素进行了科学区划,为项目区农业平衡施肥、种植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永宁镇农技站已采用了该建议,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专家们说土壤里缺什么元素,就施什么肥,用科学资料来指导农民种田。“发展了产业,种出了绿色”,农业地质调查为农业安全把好了第一关。农业地质调查可科学地提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选区建议。走进荞子坝村村党支书陶家建家,老陶告诉我们,村里搞了农业地质调查后,种什么大家心理都明明白白,农业收益十分明显。8组农民阳光成说,他家去年蚕桑、花生、西瓜等采用了立体种植,全家收入了6万多元。项目区政府官员、科技人员说,农业地质调查是送科技下乡,是科技成果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好事、实事,项目成果确能为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苍溪县政府的分管领导表示,农业地质调查如果做在“金土地工程”开展之前那就更好了。这样,种什么我们更清楚,便于我们选择种植项目,将更大地提高“金土地工程”的效益。四川“金土地工程”2006年度44个土地整理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于今年1月9日在蓉进行评审。在44个土地整理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中,项目组共采集分析了表层土壤样、降尘样、有机氯农药残留样、灌溉水样等11类样品,共计12815件,工作区域471平方公里,涉及土地整理面积54.3万亩。于2007年年底完成的《巴中市通江县铁佛镇土地整理区农业地质调查报告》显示,项目区土壤中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及微量营养元素有效硼、有效钼含理普遍缺乏,如果有针对性地平衡施肥,预期会使整个整理区的主要作物产量提高10%。通过合理的土地管护和农业种植规划,80%的土地(1200公顷)可以建设成为高标准无公害生产基地,整个土了整理区农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将再提高70%~90%。以“双低”油菜为例,每年可增加产值60万元~80万元,农民每年仅油菜上就可人均增收200元~300元。也于2007年底完成的邻水县牟家镇土地整理区农业地质调查报告建议:整理区主要缺乏氮、磷、钼、硼、特别是普遍缺硼,建议施肥中合理添加相应物质;推行“草—兔—园”产业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内江市东兴区双桥乡土地整理区农业地质调查报告表明,该区土壤养分含量偏低,缺乏富集区域,应因地制宜地补充肥力;农作物中重金属指针低于国家有关食品卫生限量标准属于安全食品。绿色农业:“金土地”让天府农民增收沐浴着冬日阳光,射洪县瞿河乡金龟村的邓维绪望着过去的荒滩平整出来的大片地里的绿油油的庄稼,开心地说:“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帮助我们把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金土地’”。2005年10月到2006年6月,土地整理工程在瞿河乡8个村全面动工,总投资1743万元,土地整理面积14780亩。通过对山、水、路、林、村、生态综合治理,新增耕地1758亩。配合土地整理工程的农业地质调查也在该乡展开。调查发现,该乡及其邻区有条面积约40平方公里而的高硒土壤带。项目成果为整理区土地招商和产业园建设提供了支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利用清洁土地引进农业种植大户,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生产,建成了两个面积分别为180亩和200亩的生态农业种植区。2007年大春种植水稻,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涪江沿岸发现高硒土地资源后,当地政府根据调查成果引进资金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去年种植花生180余亩。由于花生中硒、锌元素含量高,鲜花生售价每斤达8元~10元。一块600亩的富硒地,在土地整理后种上了成都“春不老”萝卜和花生。由于富含硒,第一季萝卜品种好、产量高。射洪县国土局副局长胥艳在一次检查工作中,当场拔出10个萝卜,最重的一个就有5斤。局长谢常荣看到放在办公桌上的萝卜感叹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萝卜。当时按每亩4000斤算,一季萝卜就可以收入120万元。引进的承包经营企业四川五斗米鸭业有限公司,把种植的萝卜泡后用于做老鸭汤,一条龙从地头做到了餐桌。射洪县农业局土肥站站长何诚告诉我们,当地农民知道富硒土地可种出好东西来,提高了他们的种田积极性,建起了种优质蔬菜水果基地。万福桥村村党支书邓定华说,项目实施后,该村发展了无公害蔬菜与富硒黑花生轮作基地300亩,建成橘橙果园150亩。2007年5月又引进清见橘橙200亩,“这为村里群众增收致富起了大作用”。土地整理后,大塘溪村8社种粮大户税远润在2007年承包了200亩土地,以农业地质调查成果为指导,种植小麦、水稻。当年,他种植的30亩绿色水稻收获1.5万公斤,获利2万余元,收入增加了三成。另外,在该项目区农业地质调查发现的土壤中有益元素缺乏区,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逢缺增补”的施肥试验,使小麦、油菜平均增产超过20%。由于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项目区引进五斗米食品、民建饲料等多家有实力的农业公司,建成了年出栏50万只肉鸭的肉鸭基地、4000亩“两杂”制种基地、年产20万只种兔的种兔基地、水果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先后建立了13个专合组织。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4300多元。2008年,四川省又将在营山县新店镇、蓬溪县天福镇、名山县万古乡等18个土地整理区进行农业地质调查。越来越多的土地,正在被我们清楚地认知。(2008.3.3,中国国土资源报,4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