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个湿地地环成果面世

浏览次数:458  发布日期:2008-03-17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惠州市潼湖湿地地质环境研究报告通过评审记者刘如春、通讯员王志刚报道,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3队完成的《惠州市潼湖湿地地质环境研究报告》近日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验收。专家对该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业内人士称,这是广东完成的首份湿地地质环境研究报告。专家认为,该报告涵盖面广,内容较丰富,图表较齐全,论述清楚,对研究区第四纪地灾、潼湖的形成和演化的认识,可与邻近的珠江三角洲资料对比,具有区域意义。报告是根据潼湖地质环境现状和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护规划,分区合理、所提措施具有针对性,提出的进一步研究项目明确,具有实用性。据悉,广东湿地资源丰富,在我国居于前列,共有湿地面积186万公顷,占该省总面积的10.47%,高于全国的2.4%和世界的6.4%。湿地对于广东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环境还是岭南文化孕育和发展的摇篮。惠州潼湖湿地紧依东江流域,面积3200公顷,是广东省境内少有的内陆淡水湖泊型湿地。20世纪60年代,由于潼湖两岸围湖垦地,大片的湿地成了稻田、采地和鱼塘,农业的过度开垦、生物的过度利用,加之近些年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湿地大面积萎缩,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几近消失。惠州市委、市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潼湖湿地的研究保护工作纳入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建设生态惠州、绿色惠州的重要内容,该市拟投入10亿元人民币,将该湿地建成广东最大的湖泊湿地生态公园,开发建设成集科研、教学、旅游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由703地质大队承担的惠州市潼湖湿地地质环境研究是结合该市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而开展的一个综合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报告对潼湖湿地地质环境的成因、发展以及演变特征作了综合研究,并对区内新构造运动特征作了深入的探讨,得出潼湖湿地是形成于喜山晚期、成熟于早更世的断陷湖泊湿地的结论。报告对区内生态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预测了保护区流域范围内的生态需水量和维持区内生态环境的总需水量。同时,对研究区内水土环境的污染物来源、污染特征进行了讨论,对局部形成的斑块状重金属元素污染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并对当前区内的水土环境质量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物学响应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报告在综合前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测试成果,对区内水土营养元素和个别重金属元素结合元素的生物学分类对其在区内的生态地球化学效应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就区内主要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循环作了初步探讨。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效应作了综合研究,对湿地进行规划保护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了简要阐述。对研究区的历史及现状作了简要阐述,对区内动植物资源的修复和保护区的规划以及应采取的必要措施进行了讨论。最后,报告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议:分门别类,可将研究区湿地类型划分为湖泊湿地、河(溪)流湿地、基塘湿地及农业湿地4大类,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治理;采取措施增强湖泊水体水动力能量,尽快治理污染;大力削减人类的破坏性活动,减少工业用地,做好退耕还湖工作;重建湿地生物的多样性,把潼湖湿地治理成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候鸟越冬迁徙的中转站或目的地,形成人类与禽类的缓冲地带,为人类的健康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保障;涵养水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应急战略水源地保障,有效发挥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分解和转化污染物的功能,缓解城市污染,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将研究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外围保护区4大保护区块,根据动植物的不同习性,在各区块做好植物的引种和生态恢复工程;做好保护区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为保护区的规划、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等等。研究报告还建议,继续对潼湖湿地进行深入研究。(2008.3.4,中国矿业报,B2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