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调查显示:潼湖年需4000万立方米水“保湿”

浏览次数:504  发布日期:2008-03-20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通讯员王志刚记者刘如春报道,近日,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3队在《惠州市潼湖湿地地质环境研究报告》中预测,保护区流域范围内每年约需4230万立方米的水来维持生态环境。据悉,惠州潼湖湿地紧依东江流域,是广东省境内少有的内陆淡水湖泊型湿地。20世纪60年代,由于潼湖两岸围湖垦地过度,加之近些年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湿地大面积萎缩,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几近消失,惠州市委、市政府将潼湖两岸围湖垦地过度,加之近些年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湿地大面积萎缩,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几近消失。惠州市委、市政府将潼湖湿地的研究保护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划,作为建设生态惠州、绿色惠州的重要内容,拟投入10亿元人民币,将湿地建成广东最大的湖后湿地生态公园,开发建设成集科研、教学、旅游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结合该市自然保护区规划,广东省703地质在阶展开了惠州市潼湖湿地地质环境研究。研究报告指出,潼湖湿地形成于喜山晚期,成熟于早更世的断陷湖泊湿地;由于湿地周边分布有为数不少的高污染排放企业,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湿地,导致湿地水体、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加上这一湿地的成土母质系火山碎屑岩,其含硫量较高,重金属元素与硫离子易开成稳定化合物而沉淀,导致湖底泥中的重多属含量比上层土壤高。项目组预测,保护区流域范围内的生态需水量和维持区内生态环境的总需水量每年为4230万立方米。项目组建议,应将研究区湿地类型划分为湖泊湿地类等四大类,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治理;采取措施增强湖泊水体水动力能量;大力削减人类的破坏性活动;把这一湿地保护治理成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候鸟越冬迁徙的中转站或目的地,形成人类与禽类的缓冲地带,重建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的健康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保障;涵养水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应急战略水源地保障,有效地发挥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分解和转化污染物的功能,缓解城市的污染,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等等。最后,项目组建议还应进一步深入对潼湖湿地的研究。                       (2008.2.23,地质勘查导报,2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