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研究认为:汶川地震系青藏高原向东挤压所致

浏览次数:524  发布日期:2008-05-21  分类:综合
记者赵凡报道,5月14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7.8级地震后,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吴珍汉、安美建等地质科学家,根据地质力学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汶川地震表现出了一种新动力机制,需要引起今后地震研究的高度重视。他们称,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向东巨大挤压应力持续释放的结果。根据观测,印度板块现正以每年50毫米的速度向亚洲俯冲。这个地质活动在造成青藏高原隆升的同时,因东侧四川、鄂尔多斯低地形形成的位势和重力势差,还造成了高原向东的侧向流动和挤压。四川、鄂尔多斯地块比较稳定,自1.6亿年以前的晚侏罗纪以来,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的深部。青藏高原向东的挤压,在这个稳定地块突然受阻,必然在两个地块接触地带发生应力集中和变形。汉川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应力活动最复杂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历史上,这个断裂带曾经发生过多次大的地震。如:1933年8月25日,川西发生了7.5级地震,9300余人遇难;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甘孜发生7.3级大地震。很多地质学家都把青藏高原的这个东源转换边界作为研究重点,地震学家也在此部署了密集的地震台站长期监测。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l级大地震显示出青藏高原北部的应力大释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在昆仑山断裂两侧首次监测到地震前后的应力值变化,在世界上首次提供超级平移断裂地震应力释放的实测数据。而汶川地震表明,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集中区已经由北部转向东部,沿中央龙门山断裂带约200公里长的地带释放,能量巨大,波及范围广。汶川地震最大的特点是传统认识的龙门山冲断层,发生了明显的右行水平位移,正因为此,沿龙门山断裂带,震中的汉川,北东方向的茂县、绵竹、北川等县(市),都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精细分析结果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监测结果都显示,汶川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属浅层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大洋板块俯冲带的地震最深可达数百千米,比如西太平洋俯冲带。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亚洲板块之下,主俯冲面也深达40公里~80公里。通常认为,两个板块的界面摩擦作用形成地震,而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这个现象引发了科学家新的探讨。他们在地球物理数据支持下,提出青藏高原向东分层流出的观点。原来以为,青藏高原是整体的地壳地慢物质向东流动,现在看来,这个流动不是整体发生的,而是分很多层发生,而且不同层之间,流动的速度也不一样。“就如同一个柜子,在力的作用下倾倒,可能是其中的抽屉一层层地倾倒。”董树文比喻说。(2008.5.16,中国国土资源报,2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