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后如何防治地灾?浏览次数:547 发布日期:2008-05-23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四位专家就汶川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回答网友提问编者按 5月12日14月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17日14日,汶川地震造成死亡人数达28881人,受伤198347人。从震情看,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最新技术手段调查显示,这次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后期地质灾害重大。为进一步加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已派出多个专家组赶赴灾区开展工作。为让全社会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抗震救灾知识,尽可能减少震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5月17日下午,国土资源部邀请4位专家,就汶川地震之后如何防治地质灾害回答了网友提出的问题。这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要比唐山复杂得多网友:地震是不是地质灾害中最大的表现形式?安美建:地壳表层以上是属于地质研究的范围,灾害形式很多,地震、火山还有常说的滑坡、泥石流都是属于地质灾害。在国际上所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这当中地震对地质内部影响是最大的。火山休眠几百万年不活动,但是往往在某个地区几十年就发生一次大的破坏性地震,6级以上的。普通地震也很频繁,尤其是对一些城市,一旦发生地震整个城市可能就会消失,所以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我们普通人认为的地质灾害比如滑坡,它的影响范围很小,但是地震可以传播很远,地震波可以传上百公里、几百公里,所以地震是危险最大的灾害。岑嘉法:地震我们通常是指地球内部应力本身造成的一种活动,比如有火山引起的地震,再一个是构造引起的地震,还有一些地区是塌陷引起的地震,都是地壳内部形成的灾害。安美建:地震灾害与一般地质灾害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例如地质灾害滑坡是地质体滑下来就是地震本身是利用地震波传播,虽然断层错动,但是错动有限,造成灾害最严重的是地震波,因为地震波可以传到很远,可达几百公里,周期很长,并且能量很高,可以影响到很远地方的建筑,这是和一般地质灾害不一样的一个特点。李铁锋:大家对地质灾害这个概念不太明白,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什么叫地质灾害。如果从学科的层面来考虑,由于地球的内动力和外动力引发的地球表层的环境变化都属于地质灾害,特别是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产生威胁的都是地质灾害。像地震、火山喷发都是属于内动力的,就是地球的内部运动,包括断层运动或者是岩浆活动所产生的。外动力就很多了,比如像河流的流水切割河岸产生塌岸,还有风、沙尘暴等等。现在也有人提出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像修公路、水利水电建设,也引发了很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也有人把人类活动作为一种外动力来考虑进去。网友:汶川地震在中国地质灾害史上算不算最大的一次?岑嘉法: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等级都是7.8级,但是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差别比较大。因为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和这个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关系比较密切。像唐山本身是一个平原,所以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地裂缝还有震动后的沙土液化。汶川地区则是一个高山区,通过这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是以滑坡、崩塌为主,将来可能还有泥石流,还有现在已经形成的一些堰塞湖。由于地形不同,所以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类型也不一样,这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要比唐山复杂得多,治理起来时间比较长,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将来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方面需要的时间和难度都要比唐山大得多。冯 梅:地质灾害是不是大于唐山地震,答案是肯定的。主要原因,刚才岑老师也分析了,唐山地震主要是发生在平原地区,汶川主要是在山区,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都不太一样,汶川这边主要是破坏性比较大的崩塌、滚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要严重得多。另外因为四川水比较多,所以堰塞湖跟唐山比是不一样的,这么对比一下可以看到这次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对比分类对比唐山汶川震级7.87.8震源机制倾滑正断层(拉张)逆冲断层(挤压)断层错动时间12.9秒22.2秒地震矩张量指数2.77×10279.43×1027震中地理平原山区发震时间夜间白天死亡人数>20万约5万网友:汶川地震主要伴生了哪些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给营救工作造成什么样的困难?冯 梅:这次地震伴生的主要地质灾害是滑坡、崩塌。滑坡是最严重的,这些地质灾害给营救工作造成的困难主要包括在道路、水利、电网设施方面。前两天理县至汶川的路线已经打通,但是由于余震造成的滑坡又将道路堵塞,所以这次滑坡是最严重的,造成的最大困难是道路堵塞。另外,还有堰塞湖。安美建:堰塞湖一旦溃口,对下游会有影响。李铁锋:这个地区属于山区,地震伴生的地质灾害像滑坡、泥石流是非常常见的。我们从现场传回来的一些照片和视频资料都可以看到,在公路两侧有巨大的滚石,甚至整个滑坡滑下来以后堵塞道路也是非常常见的。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使得我们的救援队伍在向汶川灾区推进的时候,受阻了好几天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地震引发的滑坡、落石实际上把救灾的生命线道路堵塞了,给我们的营救工作带来了困难。岑嘉法:这和当地的地形地貌的关系非常大。这个地区多是高山,很陡峭,还有很陡的河谷,一旦滑坡或崩塌后,路比较狭窄,下面就是陡峻的河谷,因此山体滑坡、崩塌后给我们的营救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困难。给群众提供一些基本的常识,由他们自己进行监测网友:针对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灾情,地质灾害的监测与应急措施有哪些?李铁锋:刚才我们谈到这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还有泥石流,特别是崩塌、滑坡给道路造成破坏、堵塞道路,另外还有抢险救灾队伍在行进过程当中,公路的上方可能有些落石对救灾人员也造成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针对抢险救灾队伍还是针对当地的已经避让出来的群众都应该采取一些措施。现在正处在救人阶段,最好是采取僚望、观察的手段,队伍在路上行进过程当中,一定要有专人负责在前面监测,密切关注上面有没有石头往下掉,如果有的话就要注意,有8小石头掉下来接着就是大滚石。救出来的人要在开阔的地方安置简易的帐篷躲避,不能放在山脚下;如果在山脚下一旦遇到滑坡就会有危险。另外如果由于地震形成堰塞湖,对下游地区可能有非常大的危险,我们要采取措施监测和躲避。要看湖泊被堵以后的水位上涨情况,要时时检测,出现问题马上向下游报警,以防可能出现溃坝的问题。另外就是躲避,在上游如果有堰塞湖的话,下游就要注意沟谷里面,上方发生泥石流会有巨大的声响,尽量不要安置临时的帐篷,尽量不要在沟谷里面滞留。网友:什么是堰塞湖?岑嘉法:堰塞湖是因为山体崩塌和滑坡以后堵塞河流,造成了一个坝。因为它是由于滑坡和崩塌造成的,所以本身是不稳定的,它把河水堵住,慢慢上游来水越来越多,因为不稳定,所以很可能造成溃坝,一旦溃坝就对下游造成非常大的危害,这是当前最需要注意的次生灾害。李铁锋: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其比喻成一个天然的水库,但是这个天然的水库大坝不是我们用人力修筑的钢筋混凝土大坝,而是一个松散的土体坝,很不稳定,当上游河水逐渐汇集过来后,水库的水逐渐增加,就可能出现溃坝,对下游造成很大的危害。网友:地震后地质灾害有加剧的趋势,部分裂缝出现扩展,这些隐性灾害治理难度比较大,随着雨季的到来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降低这种危险?李铁锋:“5·12”的主震已经在震区、特别是强震区引发了很多次生地质灾害(而且是非常严重的。后期又出现了许多余震,甚至是大于6级的余震,这些余震又更加加剧了当地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山体的裂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灾害,特别是目前从治理的角度来讲确实难度非常大。因为B前包括通信、交通运输等条件都还不是很具备,特别是现在已经是5月中旬了,马上进入雨季,到了雨季以后出现裂缝的斜坡、山体会更多,危险性会更大。有了裂缝,下了雨后,雨水灌到裂缝就可能出现滑坡。”崩塌、滑坡滑到一个沟谷里,来一场暴雨,雨水一冲可能就会形成泥石流,这一块的安全隐患是非常大的。在目前阶段,我们还主要是针对抢险救援队伍和避难的人员采取到宽阔的地方躲避的办法。下一步就要等到有条件的时候,往里面运水运砂石,对它进行治理。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个监测仪器进行监测,出现临灾征兆的时候发出预警信号。岑嘉法:地质灾害在地震以后的变化趋势是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特别是雨季快到了,雨水对地震以后的主要地质灾害会产生加剧的作用。将来最有效的办法恐怕还是加强监测,群测群防。另外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布设一些简易的监测工作。比如对于滑坡,滑坡前的裂缝要增强监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裂缝是不是扩大了,扩大到什么程度,如果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可能就要滑动。另外滑坡前它的边缘变形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可以通过给群众提供一些基本的常识,他们可以自己进行监测,知道遇到哪种情况就要提高警惕了。另外对滑坡可能会影响的范围,还要设置一些简单的标志,提醒大家不要在这个范围内活动。对于崩塌,我们要离开母岩有些危险的石头都要派人经常进行监测。尤其是现在已经形成的堰塞湖,我们要派人实时观察它的变化。网友:您刚才提到了群测群防,能不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有没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岑嘉法:群测群防是我们目前对地质灾害防治最有效的一个办法,过去避免很多重大的损失都是靠群测群防这个手段。有许多简单易行的办法。比如滑坡的后面肯定有裂缝,这个裂缝发展没发展,用一根尺子就可以经常不断地量。另外滑坡滑动以后,是要往下落的,向下位移的情况要注意,这些都是很简易、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再比如崩塌,上面危石是不是离开了,这些我们都可以进行监测。特别是我们要关注的堰塞湖的问题,可以不断观测它的水位变化。李铁锋:群测群防也可以说是结合我们国家国情,因为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理环境比较差,人口居住比较分散,这种措施也是我们国土资源系统针对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些突发的地质灾害创立出来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是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我们过去告诉当地乡镇一级甚至村一级的干部,还有临时指派的一些监测人,教给他一些简易方法,例如平时用尺子量量裂缝宽度是不是有变化,特别是雨季的时候还要加密观测,如果在短时间内这个裂缝发展得比较快了,可能就会出现危险,这个时候就要马上报警,报警方式也很多,比如敲锣打鼓、高音喇叭等等。另外针对我们国家突发性地质灾害比较多的情况,国土资源部也布置了一些简易的监测仪器,像裂缝报警仪,它就是把仪器架在裂缝的两侧,实际上就是两根柱子中间用一根绳子拉起来,裂缝变宽绳子就拉紧了,一拉紧后上面有一个报警的装置,这个装置是一个分贝比较大的高音喇叭,会发出像警车一样的响声,老百姓一听到后就知道房子后面的裂缝在加宽、变大,就可以马上跑出来。另外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科普宣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最近五六年我们国家通过群测群防,躲避的灾害起数是非常多的。去年汛期在四川达州有一个滑坡,在那个滑坡体上居仕有上千户人家,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滑坡,是夜晚开始出现的征兆。当时有一个老百姓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房子或者是地在响,通过我们进行的科普宣传他就知道这是地质灾害发生前的征兆,就马上报了警,最后虽然滑坡体上的房屋全部倒塌旭是没有一个人死亡。网友:现在距这次地震已经120多个小时了,据我们了解在四川有很多地质环境监测点,是不是已经遭受破坏了?目前情况怎样?李铁锋:从地震灾区传回来的视频资料可以看到,地震引发很多滑坡、泥石流,我们在四川布设的很多监测点,主要是针对大型滑坡点或不稳定的斜坡,其中有不少已经遭到破坏了。因为这些监测仪器布设在滑动面的地下,在地震作用下,这些仪器很容易被破坏。目前我们主要是以抢险救灾为主而且交通很不便,这些被破坏的监测点都还没能恢复,我们也希望能够尽快让这些监测点尽快恢复监测工作。在灾后重建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网友: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开展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岑嘉法:首先是要注意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所以在灾后重建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当地的一些地质环境条件,是不是稳定,是不是有产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要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后才能考虑如何重建,不能把重建地址再选到不安全的地方,更不能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隐患点进行重建。这个问题特别要注意。除了考虑地震诱发的灾害以外,还要考虑将来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做好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估。网友:灾区在灾后重建中,如何预防地质灾害?李铁锋:灾区目前主要是以抢险救灾为主,这个抢险救灾告一段落以后可能马上就转入家园的重建、生产的恢复。刚才我们也谈到,由于地震在这个地区诱发很多次生性灾害,将来在灾区重建,特别是房屋的建设、地基选址方面,一定要考虑次生灾害的问题。像高陡的边坡下面是不是再适合于建房屋,在沟谷的沟口位置尽量不要搞房屋建设。将来到了汛期出现强降雨,可能出现泥石流,虽然沟口相对比较平,适合于搞建筑,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现在我们国家提出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新农村建设或者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前期把整个重灾区,或者地震影响区的地质条件特别是次生灾害情况调查清楚,对它的危险性、稳定性要评价准确,为我们下一步灾区的重建无论是选址还是规划,都能提供一个更加有力的依据。网友:对于灾后重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调查是首要的,也是一个很科学的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请问,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群众如何才能较为准确地辨识地质灾害的前兆信息?李铁锋:从现在来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地质环境比较差,很多地区都是地质灾害易发区。这种情况下,仅靠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预防,或到现场监测,目前难以做到,所以我们发动当地群众来进行“坐卧监测”,也就是我们说的群测群防。在近几年《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实施过程中,国土资源部也做了很多工作,如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宣传,编制科普宣传小册子。特别是在2007年初,国土资源部牵头开展了“万村培训行动”。这个行动在全国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科普宣传,就是指导人民群众怎样辨识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信息,以及出现这种前兆后如何向上级汇报、如何自救。岑嘉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确非常重要。可以这么讲,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群测群防工作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也是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办法。网友:我是一个科普爱好者,请问我国地质灾害预报等级是如何划分的?什么是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布?如何识别崩塌危险性?如何判定滑坡危险性?李铁锋:地质灾害预报的等级,我们划分有五个等级。其中,五级是最高级别,用颜色表示就是红色预警,这意味着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四级用橙色表示,三级用黄色表示。颜色的确定我们参照国际惯例。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也是国土资源部为了保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工程建设能够有效避免,或者是不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程度。无论是什么建设,水利水电建设,或建厂房、采矿,我们都要求前期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如何识别崩塌危险性,如何判断滑坡危险性,在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知识手册中和国土资源信息网站上,包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的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都可以查到相关的信息,上面列举的内容非常详细,如什么样的征兆下出现滑坡,什么样的征兆下出现崩塌等,网友可由此获取这些资料。岑嘉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凡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重大工程建设和村镇规划,都要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条例》执行的效果证明,这个工作对于从源头上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确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通常有三个评估,一是现状评估;二是预测评估,即工程建设本身可能引发什么地质灾害和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三是综合评估,即该工程建设危险性程度评估。如果综合评估显示这个地区的危险性大,就要采取措施。实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制度以来,收效较好。如:西气东输等工程,做了这些评估后,有些地方就避开了。 (2008.5.18,中国国土资源报,3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