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永远铭记

浏览次数:486  发布日期:2008-05-28  分类:综合
——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冰雪防灾救灾工作纪实□ 记者  王琼杰  通讯员  朱尧求  胡能勇作者题记:这是一场与自然灾害殊死搏斗,只能胜不能败的战役。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面临生与死严峻考验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众志成城,克难攻艰,科学防治,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树立了一座镌刻在人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三湘四水好风光,山清水秀春盎然。4月上旬,北方还不时遭受着“春寒料峭”的侵袭,而湖南省已经进入了油菜挂籽、稻田插秧的春忙季节,到处是一片祥合、安宁的气氛。偶尔从路边还没有来得及清走的残校落叶和毁坏的电线杆中,还能隐隐约约捕捉到3个月前冰雪自然灾害肆虐横行的影子。“今年初,尽管我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因冰冻雪融引发各类地质灾害2331起,但无一人因地质灾害死亡。”提到今年初这场罕见的自然灾害,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一位负责人激动而又自豪地说。冰雪无情人有情。在这场战役中,湖南省作为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其国土资源系统是如何紧急动员、科学应对,创造出了无一人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完胜纪录的呢?4月初,冒着绵绵春雨,记者进长沙、走邵阳、下郴州、访衡阳,在马不停蹄的采访中逐渐破解了这个谜团。险情就是命令还是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年初那触目惊心的一幕吧。1月31日以来,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的雨雪、冰冻、严寒天气,部分地区冰冻强度已超过有气象记录的历史极值。长沙、郴州、衡阳、邵阳等县市区连续21天出现了冰冻,其他大部分地区出现了17天以上的冰冻天气。l月30日,灾情仍然在持续加剧,有25个县市冰冻超过20毫米,8个县市超过30毫米。在长时间的降雪和冰冻作用下,地表岩土缩胀,斜坡裂缝加大。地下水位抬高,岩土体含水量增大,斜坡稳定性降低,极易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这对原本就是全国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的湖南省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湖南省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国土资源部党组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更是高度重视着这场冰冻灾害。2月1日下午,在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专门又对此进行了强调,要求南方受灾地区加强低温雨雪冻灾天气下地质灾害的防治,认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一方平安。险情就是命令,责任就是使命!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把抗击冰冻灾害作为当时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主要工作,一方面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应对冰雪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一方面切实做好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的防灾保安工作。同时,连续下发了《关于做好冰雪冻融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开展冰雪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的通知》两道“金牌”,要求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层层落实防灾责任制,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巡查排查、预警预报、值班速报、应急调查等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抗击冰灾的总指挥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制作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3期,发送手机短信2.8万条,并在湖南卫视、湖南经视采用滚动字幕形式播报灾害预警信息。春节期间,在举家团圆的日子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却是在抗击冰冻灾害中度过的,厅领导在地质灾害总值班室带班值守,随时指挥调度,同时,紧急派出两个工作组赶赴郴州、衡阳、娄底、邵阳等地,排查险情,指导应急处理。湖南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是不敢懈怠,坚守岗位,尽职尽责。邵阳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提高认识与明确任务相结合。强化领导与落实责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救灾补损相结合的“三结合”,成立了以局长谢景峰为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及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为成员的抗冰救灾领导小组,形成了各级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实行24小时值班和险情速报制度,规定在冰雪融化期间,取消休息日,系统内任何人不得请假。作为冰冻重灾区的郴州市,该市国土资源局临危不乱,紧急行动起来,抗击冰冻灾害,并提出大灾面前“人心不能乱,队伍不能散,工作不能停,纪律不能松”的严格要求,加强地质灾害信息调度工作,坚持每天下午4时前调度一次全市的地质灾害情况,并在5时前汇总上报市抗灾指挥部。局领导轮流24小时值班,并指定分管局领导专项负责防治工作。科学防治是根本“湖南省在交通中断、电力瘫痪、信息不畅的严峻形势下,之所以能在这场冰雪灾害中,无一人因地质灾害死亡,关键是我们判断准确,决策及时,措施果断,科学防治。”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一位负责人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来说,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决非偶然,得益于他们平时扎实的“基本功”。湖南省属地质灾害高发区,是全国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成因复杂,防治难度大,造成危害严重。只有痛定思痛,才会有更广阔前景的新生,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精心编织起了地灾防治网。近年来,他们按照国土资源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合理避让,重点整治”的要求,围绕“思想认识到位、基础工作到位、预警防范到位、应急处置到位”,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了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全省14个市州及地质灾害严重县都成立了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部分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还把领导小组设到了乡镇一级。同时,夯实基础,完善地质灾害防灾网络体系,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普查工作。通过调查,圈定了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确定了重点防治区,构建了以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乡镇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2007年,湖南省群测群防网络共有监测人员回4万多人,监测单位1590个,设立或更新警示牌6290个,发放明白卡6万多张。该省湘西州庐溪县在防灾网络建设中,实行了“一处险情,一套预案,一名县级领导,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技术人员,一名村干部,一名监控人员”的“七合一”制度,取得了很好的防灾效果。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还着力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针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密切的状况,他们加强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程建设,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气象预报预警网络。2004年,他们在省内首创了群发防灾手机短信业务,将防灾信息直接发送到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同时大力加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硬件设施建设,制订发布应急和防灾避险预案,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2007年,全省共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61场。在“圣帕”台风袭击中,该省成功预报突发性地质灾害46起,及时转移群众38000人,避免人员伤亡3500余人,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没有造成一人伤亡。防灾胜于救灾。也正是平时的“日积月累”和多次“预演”的磨练。在今年初的突发冰雪灾害中,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处变不惊,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分队迅速到位,使许多灾情化险为夷。该省邵阳市国土资源局及时预警,使近3000人避免了生命财产损失。该局把新邵县龙溪铺下源村大行山列为全市的重点监测点,加强监测和预报,尽管山体大面积滑坡,最大滑坡体积3万立方米左右,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郴州市国土资源局针对突发的冰雪灾害,紧急启动应急方案和措施,先后果断处置了郴州钻石钨公司砌坡挡土墙裂缝、嘉禾县泮头乡草塘村东干渠垮塌等险情,避免了人员伤亡。2月1日,长沙县大托铺湖南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护坡因冰雪作用发生崩塌,危及1栋3层居民楼数十户居民安全,湖南国土资源厅领导立即派地质环境处带队赶赴现场应急调查,有效控制了隐患危害性。春光依然明媚,冰雪过后的三湘四水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接近尾声,又恢复了以前的美丽、和谐、安康。而这一切的背后自然浸透着国土资源人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勇敢!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采访手记:              冰雪无情人有情冰雪无情人有情,这是我们在湖南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相比自然灾害来说,我们的力量显得有些微薄,但是我们却拥有人世间最宝贵的温暖和真情,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温暖和真情传递给别人,传递给社会。积少成多,真情的汇集最终必将融化漫天冰雪。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这场罕见的冰冻灾害中体现了大爱无言、深情无语的崇高境界,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慷慨陈词,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零死亡的成绩向湖南的乡亲父老缴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难能可贵的是,每当谈论起国土资源系统在这次抗击冰灾中所涌现出的可歌可泣事迹时,从省厅到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和职工,都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没有什么可值得宣扬的”真情是无语的,真情却又是有形的。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除了责任感、使命感使然外,还在于他们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怀着一种感恩的心、一种无私的真情,来履行职责。在采访中,记者刚好遇见到邵阳巡查地质灾害的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工程师梅金花等两位女同志,她们不辞劳苦、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今年的抗击冰灾中,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放弃节假日,牺牲星期天,上下齐心,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赶赴现场,参与抗灾救灾。也正是他们带着感情做事,认真履行职责,做到了有备无意,才能在突如其来的“大难”面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才能取得抗灾救灾的完胜!一件事情能否办成功,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事情本身的难易程度,而取决于是否带着感情、怀着真情用心去做、尽力去做。这也正是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的成功秘诀之一。                       (2008.5.15,中国矿业报,B2版)
附件下载:
同主题文献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