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在行动

浏览次数:375  发布日期:2008-05-22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部四川地震灾区航拍与影像分析纪实记者  李东凯  罗会江  通讯员  范  玲  喻秦军交通严重损毁,通信完全中断。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北川等严重受灾地区成为“孤岛”。受灾情况到底如何,救灾工作如何开展,如何防范次生灾害,成为抗震救灾工作最大的难题,也成为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为了及时、准确地提供灾区受灾情况,协助指导前方开展抗震救灾工作,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晚上,国土资源部立即部署由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组织实施有“天眼”之称的航空遥感拍摄。12日当晚 部航遥中心命令正在成都作业的飞机就地待命,准备飞往地震灾区实施航拍。13日 又调来其他飞机同时进行航拍。但是,天公不作美,12日晚、13日全天,灾区降雨不断,雨雾弥漫,航拍无法进行。大家心急如焚,在无奈中焦急地等待天气有所好转。14日10时30 降雨停止,空军飞机抓住机遇,立即出动,对汶川、茂县、北川等县市进行了航空遥感拍摄,获取了200张1:3万的黑白航片,有效覆盖面积达1385平方公里。14日16时 航片紧急送至北京。部航遥中心组织专家连夜对航片进行处理。冲洗,扫描,制图,初步解译。200张航片,逐一处理。6个测区的航空遥感分布图编制完成,6个测区航片的扫描和数字化处理完成。整整一个晚上,大家没有歇息片刻。15日7时,航遥中心专家带着整套航遥影像图和初步分析报告,来到国土资源部。尽管疲惫但脚步匆匆。7:30,部B楼319会议室。国土资源部部长、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徐绍史,副部长贠小苏、汪民,部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和航遥中心专家10多人,围着摆放在桌上的6张影像图。一片片建筑物,一片片滑坡体,河流受阻,道路中断,大家的心情异常沉重。“同志们再努点力,尽快把汶川、北川两地的航遥影像图解译出来,写出评估报告。我们第一时间将这些宝贵的信息送给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便于指挥救灾工作。”徐绍史对整夜未眠、两眼通红的航遥中心主任王平说。“十一点前能不能出来?”徐部长接着追问一句,“把你们的人叫过来,就在这里办公。”“评估报告要简单明了,重点回答建筑物倒塌情况、已发生滑坡体情况、公路损毁情况、堵江沿线地质灾害情况、余震和降水可能引发的新滑坡点情况,将滑坡隐患点在图上标示出来。”从影像图上可以看出,已发生的大型山体崩塌和滑坡很多,还有几处大型滑坡体,如果发生余震或强降雨,很可能引发新的灾害。“通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提出方案,由地方政府立即组织这些隐患点附近的群众撤离,不能因为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航遥中心的3位专家手拿直尺,专心致志地在图上或量或划。中午时分,评估报告完成,徐部长与专家们一起,来回审视着影像图,逐一核对评估报告上的数据……又一个上午在忙碌中度过。第一时间拿出灾区遥感解译影像图5月16日早上7:30分,平均分辨率达到20厘米,范围包括漩口镇——汶川县城公路受损航空遥感影像图完成。随即,该成果立刻被送至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为目前十万火急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漩口镇——汶川县城段公路受损航空遥感影像图由四川省地调院和成都理工大学联合组成的应急解译小组完成。据小组组长、四川省地调院遥感中心主任介绍,5月15日上午8:14分,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一架飞机飞赴灾区执行航摄任务,上午10时30分完成飞行任务,中午12时,数据送到设在四川省地调院的应急解译小组进行解译,近40人的应急解译小组全部通宵达旦进行加班加点工作后终于圆满成功任务、据悉,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准备阶段开始,已超过40小时没有休息。最新消息,5月16日上午8:30分,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一架飞机又飞赴重灾区茂县执行航摄任务,应急解译小组24小时待命。据了解、遥感应急解译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灾区房屋跨塌情况、公路损毁、掩埋情况;二是因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情况;三是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隐患点。遥感应急解译将为部署快速救援方案提供依据,为灾后重建提供有效的遥感资料。(2008.5.17,地质勘查导报1、4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