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警醒·铭记——写在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

浏览次数:521  发布日期:2008-05-29  分类:综合
 □沙玛建峰大地一次粗暴无情的震颤,让数万鲜活灿烂的生命戛然而止,让众多幸福温暖的家庭支离破碎,让所有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唏嘘垂泪。5月12日,面对这一页黑色的日历,苍生泣血,泪眼横陈,山河变色,草木同悲。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世哀悼,国务院决定,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误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是的,在连续七天七夜感天动地的生死大救援之后,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撼、随后的焦灼、而后在惊恸之后,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日子,以国家的名义,用最高的祭奠,向那些骤然逝去的生命致哀;我们需要这样一种仪式,让我们的心疼奔涌而出,让我们的悲伤尽情倾注,告慰所有遇难同胞:我们爱你们,我们怀念你们。为汶川大地震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一篇外电评论这样评论道:“中国政府设立全国哀悼日为普通国民致哀,体现了一种‘生命至上’和‘以民为本’的价值观,是复兴中的中国一个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可以说,中央政府确定全国哀悼日,降半族至哀,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表达哀思的一种仪式,更昭示了中央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受,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公民尊严的彰显。事实上,在全国哀悼日之前,我们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尊严——我们看到,深入震区视察的胡锦涛总书记俯下身子,与灾区的老人、孩子执手交谈,关心他们的伤情、病情和吃住情况;我们看到,目睹灾情惨状和群众苦难的温家宝总理泪流满面,用嘶哑的声音呐喊:“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我们看到,为了灾区受难的生生命,网络上字字如泪的留言一页接一页;我们看到,电视上无数次地播放着救援队伍不抛弃、不放弃,从废墟中争分夺秒搜救幸存者的镜头……一个国家,从政府到民间,把人民群众的生命看得如此高贵,乃至于无数人准备为了他人生命不惜牺牲自己。正是在这样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了民族的精神,看到了国家的未来。设立全国哀悼日,既是对遇难者哀悼,也对那些没有遭遇过地震灾害的国人的一次警醒。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有30多条地震带。在历史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超过8级的特大地震就有4次,每次造成的伤亡都触目惊心。专家表示,汶川大地震绝不是地震的终结,而只是无数次地震中的一次,我们还要着眼于防大震、抗大灾。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在我们接受的国民教育中,比较欠缺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避灾演练和常识讲解。很多人并不是不重视生命,而是缺乏防灾意识,不太想信自己会遇到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很多人也不是不想学习安全防范知识,而是接受培训的机会不多。灾害教育缺失的现状,应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设立全国哀悼日,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我国改工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这给我们今天的抗震救灾提供了生要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这次特大灾害影响够最大程度地减轻这次特大灾害影响的重要前提。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重要经济基础,全国各地能够提供的支援也是非常有限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更加进步和强大,也使得世界在这次重大灾害中看到了一个新的中国形象。千难万险、千锤百炼,让我们在灾难中激发出更大的信心和勇气,为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奋斗不息。设立全国哀悼日,更是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信心的再次凝聚,表达“我们与灾区同在,我们与中国同在”的坚强信念。通过那一刻全国性的鸣笛,那一刻的全民低头默哀,我们的脉搏一起跳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民族精神在共同呼吸中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凝聚仪式,这将对当下仍在继续、仍处于危急时刻的抗震救灾工作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当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仍在紧张、有序进行。前方传来消息,震区依然余震不断,加上阴雨连绵,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地已经出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幸存者和救援人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危难时刻,国土资源部门一定要按照部党组组的重要部署和紧急通知要求,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充分利用部门特殊优势,科学防灾救灾,为避免次生灾害引发新的人员伤亡,为加快完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保障服务,为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作出国土资源工作者应有的积极贡献!(2008.5.20,中国国土资源报,3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