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主汛期与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浏览次数:726 发布日期:2008-06-05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要求全力做好主汛期与震后地灾防治工作记者李平报道, 5月30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徐绍史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主汛期与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落实责任,做好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工作,要集中力量开展应急巡查、排查。同时,要认真进行危险性评估,为灾区灾后重建工作和非灾区群众的转移避让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贠小苏,部党组成员王瑞生,以及国土资源部各司局主要负责人,中国地调局、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等单位的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严重的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国土资源厅,以及受近期强降雨影响的湖南、江西两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关于近期防范地质灾害的情况汇报。徐绍文指出,中央高度重视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工作,要求不要因为次生地质灾害再造成新的人员伤亡,造成新的损失。但当前防范地质灾害的形势还十分严峻,主要有四个情况:一是5·12大地震激活了一大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掩埋了居民区,破坏了交通道路,损毁了大量基础设施。更为严重的是,这次高强度的地震导致山体松动、岩体破碎,还出现了大面积的坡间泥石流,形成了一些新的隐患。二是全国有20多个省(市、区)1600个县本来就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高发区,特别是这次发生地震灾害的一些重灾区,像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三是从现在开始,各地都已经进入主汛期,5月26日至29日,南方一部分地区经历了一次强降雨过程,湖南、广西、江西等一些省份因为这次强降雨造成55人死亡,25人失踪,其中也有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根据天气预报的趋势,未来10天南方部分地区还有一次强降雨的过程。四是汶川地震后,已发生6级以上的余震5次,而且从余震的分布来看集中在四川的北部地区。根据预测,汶川地震的余震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余震的震级也比较高。综合上述四大因素,在强余震和强降雨情况下,极有可能诱发群发性的地质灾害,所以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徐绍史要求,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要集中力量开展应急巡查、排查。应急巡查、排查的重点应该是人口密集区,城镇、乡村、灾区的灾民临时安置点和救援人员集中区。对于主要交通干道。主要流域和一些重大设施,要把成灾的、新生的和一些隐患点都排查出来,要尽快恢复和完善群防群测体系。同时,要认真进行危险性评估,为灾后重建工作和非灾区群众的转移避让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贠小苏在会上代表国土资源部对全系统防范地质灾害进行了统一部署。据记者了解,此前的5月28日,国土资源部已分别向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和四川、甘肃、陕西、湖北、重庆等5省市的国土资源部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山区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山区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年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山区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领导干部务必要深入地质灾害防治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山区雨季防灾的成功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帮助指导地方解决实际问题,督促防灾各项任务的落实。通知强调,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做好预警预报工作;认真总结研究近年来山区因降雨而引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的预警预报经验,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及时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积极推广应用自动报警器,有条件的地方对危害大的大型隐患,实行专业监测。自动测报,不断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同时要加强群测群防。提高防灾能力。要继续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山区农村,直接面对群众,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切实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安排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对山区城镇、乡村群测群防措施和应急避让预案及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保证雨季各项防灾措施到位。《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指出,四川汶川地震后,四川、甘肃、陕西灾区不少地方山体松散、岩体破碎,特别是当前余震不断,主汛期来临,强降雨增多,极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土资源部要求受灾地区的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认为,四川、甘肃、陕西、湖北、重庆均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原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多,本次特大地震又新增了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特别是地震引发的滑坡大量堵塞山沟,如遇余震和强降雨,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知要求,在当前灾后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和重建当中,各级国土资源干部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这是当前摆在面前最重要、最紧迫和压倒一切的任务。(2008.5.31,中国矿业报,B1-B2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