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知识派上大用场”

浏览次数:515  发布日期:2008-07-10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冯培丽  刘晗波 曹银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甘肃、陕西灾区的一些参加过县乡干部培训的基层同志运用学到的地灾防治知识,严密监测次生地灾,及时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面对大家的赞赏,他们深有感触地说——“防灾知识派上用场”培训让我心里有了底6月8日19时30分,天色昏暗,漆黑一片。甘肃省地震重灾区——文县临江乡发生强降雨,引发了特大泥石流。瞬间,文县临江乡东风村风沟冲出的泥石流将白龙江堵得严严实实。江水汹涌澎湃,水位急速增高,越出河道,冲向岸边的村庄,情况十分危急。村党支部书记刘远雄挺身而出,冒着大雨,紧急组织群众向安全地带转移,300多名群众成功脱险。刘远雄说:“县乡村干部培训让我心里有了底,尤其是学到了一些关键的防灾避灾知识,在这次抗震救灾和次生地灾防治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在危急关头,刘远雄镇定、机智,从容不迫地转移疏散地灾点群众。“泥石流淹没村庄,毁坏房屋,冲毁工矿建筑,淤埋矿山坑道,冲毁道路,损毁桥梁,淤堵河道,危害极大。”刘远雄说:“但泥石流发生有前兆,有措施可防。培训班上,老师们介绍,突降暴雨或连续降雨时,容易发生泥石流,河水突然断流域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要十分警惕。”据介绍,这次特大泥石流发生前,刘远雄发现江边沟谷深处变暗,并伴有巨大的轰鸣声。他判断,泥石流就要来了,并且规模还很大,于是,劝躲在村里的百姓迅速沿着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山坡往山上跑,同时用手机向乡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报告。村民们说:“刘书记有知识,是能人,要不是他,我们早没命了。”刘远雄说:“5月12日以来,这里余震不断,山上的岩石松脆,极易发生泥石流。县国土资源局和临江国土所向村民发放了崩塌、滑坡、泥石流避险明白卡,告诉我们灾害发生时敲锣、广播,及时预警,并指定专人发布预警信号,划定安全逃生路线。前几天,我们村还进行了演习,群测群防、防灾避灾能力明显增强。刘远雄还利用学到的知识,积极参与堰塞湖排险。当进,离东风村东西各一公里的另外两条沟谷也发生泥石流,212国道被堵,东同村被孤立在中间。刘远雄在组织村民撤离的同时,积极参加抢通道路工作,帮助加固堤坝,避免江水冲毁上游城镇和村庄。紧绷防灾这根弦这几天,四川省安县界牌镇镇政府和国土资源所一反常态地热闹。每天都一些村组干部领着村民自发来到镇政府或国土所,请镇干部和国土员帮村里作灾后恢复重建的选址和规划。而在地震发生前,镇干部常常为旧村改造伤脑筋。这一前一后的行为反差,都缘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地震前县里组织的县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4月28~30日,安县县委党校迎来该县第一批县乡村培训受训人员,界牌镇分管国土资源工作的副镇长廖波也在其中。从培训活动中,他了解到了一些地质灾害防治的新知识,头脑中汛期地灾防治的弦也绷紧了。紧锣密鼓地,他组织人员对该镇管辖范围内的两处地灾隐患点进行了加固处理。这是两处处在浅丘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是1976年地震的产物——山体裂缝,山上居住者七八户近30个村民。按照培训材料中说的,廖波一方面安排专人每天对隐患点进行巡查,对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其配备了雨具、测量用具等装备,要求其在灾害体处做测量标记,每天作巡查和测量记录。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对灾害体进行加固处理,主要是在裂缝周围种树,通过树根的附着作用稳固土石。县里计划在6月5日举办第二批培训,但在第一批培训后数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了。廖波当天下午即派人到两处地质灾害体查看灾情。两上隐患点的山体变化都不明显,同时有专人负责巡查,及进对那里的村民进行避险教育,无一伤亡。“万幸!”廖波十分感慨。“由于界牌镇所辖的8个村地势都比较平坦,这次地震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老旧民房大量倒塌。“失去了旧的家园,固然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灾难。但重建新家园时,我们倒可以好好把村庄规划弄一弄,把浪费的土地好好收拾收拾了。”说到此,廖波有些兴奋,“以前,跟群众商量搞新村建设,大家居住集中起来,村民们大多数都是老大不愿意,都想把着前院后场,土地浪费很严重,管理很困难。而且,他们建房都不考虑水、路、电、气,生活很不方便。地震后,尤其是这几天,不少村组干部带着村民来找我们、找国土员,要我们帮他们做新村建设的选址和规划。”“有违民意”的搬迁“我们的感谢信能不能帮登一下呀?”四川省平武县平通镇大松村党支部书记余和友急切地问记者。到底是什么事,一个村子的人要托他们的领头人来找媒体?原来,一次看似“有违民意”的搬迁,以及搬实施前后频繁进行的地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最终救了69条人命。地震发生后,余和友来到大松村3组搬迁前所在的柏林山,目之所及,一片疮痍。这座海拔1500多米的山,地震后90%的山体都垮塌了,山势依然十分验峻,半山腰处早已空无一人的16户民房,几乎全部垮塌,半数被山石掩埋,数百米山路已无迹可寻。“真是太感谢了!搬迁太成功了!如果不搬,那简直不可想象。”余和友一唱三叹地说着,一边告诉记者,他还到了牛斐村的桥头上组,那里原来也是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没有搬迁,地震让他们遭到了灭顶之灾。柏林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存在多年。2003年,平武县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多次到当地进行踏勘,对群众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那个地方是山区,老百姓居住分散,有些住在深山里。县局的同志经常到村里组织村民学习地灾防治知识,观看录像。山里面的群众不出来,他们就带着设备,到人家家里去,而且去过多次,很不容易。”世代住在山里,一些老百姓对培训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但是,频繁进行的宣传教育,让负有地灾防治责任的村组干部对地质灾害有了警惕性,并被安排了定期巡查任务。2004年,搬迁工作提上日程。得到消息的柏林山老百姓表示,不愿意搬出大山。同时,规划搬迁目的地——和平组的村民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别人。两头作难,地质灾害点的威胁又是实实在在的,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平武县国土资源局和镇政府干部一起出动,到村里做思想工作。山里人比竟淳朴,面对工作人员的苦口婆心,他们终于答应搬迁。这次搬迁,让大家看到了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地灾防治工作的决心和力度。此后,国土资源法律和知识的宣传教育依然频繁进行。今年3月,县局联合县广电局等单位,组织县乡村干部开展了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在给大家发放的资料中,包括了根据当地地质构造和地灾隐患 点的情况编写的避险逃生要点。随着汛期临近,村组干部的巡查密度也增加了。搬迁出来的柏林山村民们感慨万千。他们说:“我们千恩万谢,不知道怎么感谢他们。不是省厅、县局坚持要我们搬迁,我们现在都没命了。”就地取材搞监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和陕西省宁强县高寨子镇薛家坝村的曾家山在同一山脉、相距500米的丁家坝村九台观山体轰然崩塌,岩体垮塌、滚落声5里之外清晰可闻,山上的庙宇、庙里的佛像散落在半山腰,烟尘弥漫,久久不散。曾家山出现了3处小规模崩塌,滚落的岩体最大有10立方米。薛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张天斌立即叫上村民小组组长和几个村民到曾家山上查看。在查盾崩塌体时,他们发现了一条裂缝。这条地裂缝位于曾家山半山腰,东西走向,裂缝上部是壁立的石灰岩体,下部是崩塌的岩体、堆积物。距离此处200米是分散居住的农户,农户住地到裂缝的相对高差约300米。张天斌利用在国土资源局参加地质灾害培训掌握的知识,领着组长和几个村民沿着裂缝查看,摸清地裂缝长1200米、深2米、宽20厘米,最宽处达50厘米。如果出现滑坡险情,将会及山下18户7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他立即指挥村民注意防范,并将情况报告了国土所。他安排住在附近的2名村民负责监测地裂缝变化情况,要求他们每天观测一次,并将监测情况记录下来,叨唠有变化立即向村里报告。张天斌在这条裂缝上设立了3个观测点,每个点都放了一根竹竿和几截树枝。张天文拿起一根3米长的竹竿,用它来探测裂缝的深度,横裂缝两边的树枝用来观测裂缝宽度变化。他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各个部门安排的工作最终全落实到村干部头上,有条件得干,没条件自己想办法干。就拿地质灾害防治来说,防治责任、监测责任在村里,遇到下雨天我就担心,晚上觉都不好。多亏参加了地灾防治知识培训,防治地灾该做些什么心里就有数了。”没有地灾监测设备,张天斌就利用参加培训时掌握的知识,就地取材,采用土办法进行简单测量、观测。如果有险情发生,监测人员就会敲脸盆报警,村干部会立即组织群众按预定的方案撤离。“土办法一样管用。”张天斌说。(2008.6.30,中国国土资源报,5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