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调查中心抗震救灾纪实

浏览次数:625  发布日期:2008-07-22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全力排查地灾隐患   深情奉献灾区人民 陈立德在地震灾区排查地灾的日子里,累并快乐着,苦并欣慰着!如果我们的汗水能换来灾区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愿意以全部的生命去投入这场艰苦的大奋战。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告慰天国里的死难者,化悲痛为力量,忘我地工作。用我们的废寝忘食换来灾区人民的安全,苦算什么?累算什么?一切都是值得的!——宜昌地质调查中心我们要到抗震救灾一线去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宜昌地质调查中心全体职工迅速反应,纷纷捐款捐物。中心400多名干部职工主动解囊。截至5月19日,他们通过宜昌市慈善总会给灾区同胞送去22万余元善款。而作为对地震发生机制、危害最为了解的地质人,他们更加清楚,支持灾区,就要到灾区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排查次生地质灾害,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安全家园。宜昌地调中心领导非常关心灾区灾情,通过不同渠道及时了解灾区情况。在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取得联系后,宜昌地调中心迅速收集地震灾区地质资料,组织专家对灾区可能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行分析。准备充分,宜昌中心主动向中国地调局申请,到灾区实地调查,排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我们要到抗震救灾一线去。我们不仅有近十年在三峡库区、清江流域及金沙江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和治理的经验、技术、装备的积累,而且通过这一时期的锻炼,拥有了40多人的地质灾害调查、治理的专家队伍,宜昌地质调查中心有决心、更有能力完成好上级领导交给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任何任务。”宜昌地质调查中心向地调局郑重承诺。由于灾区道路交通设施大量损毁,食物短缺,通信不畅,为了减轻灾区压力,地调局要求各单位等候调遗。在中心领导的组织下,各专业技术人员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等候通知随时奔赴灾区。5月20日,18时,中心终于盼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通知》。19时30分,在中心领导的组织下,党办、所办、总工办、灾害室、环境室等部门的领导积极响应,迅速赶往会议室。宜昌地调中心主任李金发在会议上对灾区形式作了深刻分析,转达了国土资源部下达的任务、技术要求后,决定抽调全中心最精干的力量成立17人工作组,赶赴四川灾区听候前线指挥部调遣。会上,宜昌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彭轩明主动请缨,要求带队前往。为了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宜昌中心精中选精,挑选了13名长期在三峡库区从事地质灾害调查、治理的技术专家,4名长期从事野外作业的司机,其中3名参与过西藏地质调查,为野外调查提供了运输安全保障。在了解石棉地质构造的基础上,工作组选择队员时除了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专业人员外,还配备了构造、地层及遥感专业人员,使整个队伍形成专业结构合理、互相配合的机制。让中心领导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一上班,知道中心将派队伍赶赴灾区后,一批技术人员都缠着领导,想挤进赴川的队伍。5月21日,宜昌中心召开赴灾区工作人员会议,部署四川省石棉县地灾隐患排查工作。按照不给灾区人民增加负担的原则,宜昌中心调配越野车4辆、笔记本电脑13台、相机17台、海事电话2台、帐篷6顶,以及必要的地质图件、工作和生活用品的准备。为了提高在灾区的工作效率,出发前,所有技术人员都调动了自己的一切资源,围绕石棉县的地质构造、地灾特点等内容,连夜收集一切可以收集到的资料。5月22日9时,宜昌地调中心全体职工为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专家组送行。在全体职工的热烈掌声和祝福中,17名充满激情与使命感的专家、技术及工作人员,踏上了通往灾区的征程。抵达石棉第一天,助7名群众成功避险经过两天的艰辛跋涉,5月23日晚9时,宜昌地调中心赴川调查组抵达成都。顾不上吃饭休息,调查组成员一下车就匆忙赶往国土资源部驻四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报到。根据部里统一安排,他们被派往雅安地区石棉县。次日一早,经过短暂培训后,调查组直接赶赴石棉。一路上,随处可见房屋倒塌,大家心情越发沉重起来,都在心里默默说,车开快一点,再快一点。公路沿线山体滑坡、崩塌随时发生,但大家没有丝毫畏惧,只想尽早抵达工作区,为灾区人民排除险情。一路颠簸,直到晚上9时,调查组才抵达石棉。刚安顿妥当,调查组就立即找到当地县政府、国土资源局了解灾情,并结合在成都了解到的情况以及沿途所见,开展了图上作业。根据石棉县各方向的地理特点,调查组将4个工作组的工作区域进行了分工,确定各组第二天的重点排查点。就这样,他们一直工作到凌晨1时。5月26日一早,在当地国土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各调查组分别赶赴受灾现场,对县城、集镇、村庄、地震灾害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地质灾害进行巡查、排查。第三小组经过几小时的现场调查,在石棉镇石龙村发现一处滑坡隐患,滑坡作的后缘裂缝非常新鲜,滑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居住在山下的两户村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威胁。向当地抗震救灾部门报告后,让两户居民采取搬迁避让的建议被采纳。当天晚上,一场大暴雨过后,石龙村滑坡体整体下滑。两户村民成功避开了滑坡灾害,调查组的作用立竿见影。 通过艰辛的工作,不到48小时。各小组完成了17个重点灾害点的调查,并对其划分了危险等级,对新发现的灾害点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共同编制了防灾预案并落实到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别采取搬迁避让、专人监测、治理等措施。5月28日,第二小组在永和乡新集镇发现一处危岩体。这处危岩体在2007年6月开挖采石时形成了高陡人工边坡;震后又在山包顶部形成一条长50余米、宽20~30厘米的裂缝危岩体体积约1.5万立方米,且前缘局部已发生小规模崩塌。正处于变形加剧阶段。而一旦发生崩塌,将危及整个新集镇群众和房屋安全。调查组将这些情况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后,县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要求进一步勘察,并提出具体治理方案。多次勘察后,调查组专家决定对危岩体实行清除处理,并加班加点编写了设计报告。通过两天的调查,调查组进一步对石棉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石棉县位于川西高原,地处鲜水河断裂带与安宁河断裂带的交汇处,北邻龙门山断裂。这里新构造运动强烈,切割深,坡度非常大,海拔在几十公里内从5700米急剧下降到800米,属高山峡谷地貌,地质灾害发育,由于该地雨水多,时间集中且雨量大,因而泥石流灾害特别发育。针对这一特点,专家组对危险区的划分进行了重新界定,对原有的防治预案进行适当调整,并建议采取群策群防的防灾办法。这一建议得到石棉县国土局的高度认可。通过调整防灾预案,进一步加大群策群防力度,有效地排除了地震之后的重大隐患。  越是艰险越向前接下来的半个月,宜昌地调中心调查组在红军长征时强渡大渡河的地方,逐乡逐村排查地灾。在到足富村进行第二个泥石流灾害点调查的余中,调查组在先锋乡被突发的泥石流堵在路上。先锋乡的这个特大泥石流灾害点,在5月25日晚 已经被安排到了第二天的调查范围。但25日晚的强降雨.使这一隐患点提前暴发。并掩埋了流域内的一个小型水电站,致使5户居民房屋受损,近50亩良田被埋,泥石流堆积最厚的地方达到3~5米。庆幸的是,这次泥石流发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次泥石流使专家们认识就,根据石棉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降雨特点,泥石流灾害应当成为调查重点,必须抓紧时间,加快调查评估速度。因此,当专家们5月25日晚11时完成先锋乡泥石流调查评估并提出处置建议后,立即赶往该流域上游的另一处大型泥石流灾害点进行调查。如果因为我们步伐太慢使这里的泥石流得不到及时处置,影响到大渡河及下游的安全,我们就是罪人。”调查组队员语气坚定。其实,不只是在调查中,就是在进入石棉县的途中,他们也遭遇了危险。但在地质灾害面前,最了解地质灾害的地质人向人们展示的就是越是艰险越向前。从成都到石棉县,过雅安后就只有土路,性能优良的越野车也跑不起来,而且还受到余震的威胁。翻越3600米的泥巴山,用了3个多小时。泥巴山除路况差外,更要命的是天气。山下明明是艳阳高照,可到了山上却既有雨又有雾。为此,调查组不得不在白天打开大灯行车。就是这样,1小时最多也只能走10多公里。进入石棉县后,专家们更要面临飞石袭击的危险。被地震震松的山体,不时有小石头从山上飞滚而下。“虽然没有造成人员车辆损伤,但不时听到碎石滚落的声音,也是让人很紧张的事。”是啊,这些地质专家们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对地质体进行判断,却不能完全阻止地质灾害的发生。这一点,所有的地质专家都清楚。但面对地质灾害,他们考虑的更多的,还是责任。宜昌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就是这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灾区调查危险多、危险大,仍然以能进入灾区调查为荣。为了灾区人民安全一点,我们虽苦犹甜石棉县山高谷深,自2001年进行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后,一直未进行过全面灾害普查工作,近几年来修水电站、八路、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震更是引发了许多次生地质灾害。由于不属于重灾区,石棉的遥感数据还未出来,要查清区内每一个重要地质灾害体,只能挨村走访。村民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水平有限,并不能准确辨析地表变形的情况,但只要有人提供信息,不管路有多远、山有多高,宜昌地调中心的专家们都要去查证——他们心里有一个信念,地质工作者一定要为人民负责,不能让他受地震之苦的人民,再遭受次生地质灾害的折磨,自己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虽苦犹甜。调查一组在蟹螺乡田坪村调查时,听村民说猛种村一组一处山坡上有裂缝,经询问,专家们初步判断是一处滑坡体。从田坪到猛种,有近5公里高差达1200米的山路,得走两个小时。负责当向导的当地工作人员说,平时当地村干部都不愿意去。可调查组的同志却说必须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震后的山路更是到处潜藏着危险。刚到山腰,一块巨石从山顶上翻滚而下,所到之处灌木、蒿草全部被压覆倒地。立即后撤!队员们眼看着重达5吨的巨石砸在离自己只有6米的前方,好悬!这时,天又下起了雨。但这些都压不住队员们上山的急切心情。路滑、爬了近3小时,队员们才爬到猛种村。这里海拔较高,天气阴冷,老乡们都在家里都烤着火。而浑身湿透、两脚都是泥的队员们却顾不上歇一口气,立即投入了艰难的战斗。终于找到了。真是个大型滑坡体!滑坡区位于麻哈沟左岸,附近坡顶高程2160米,初步估算体积约720万立方米,而且还有一条近南北向断层从坡顶穿过。斜坡地表多堆积残坡、崩坡积碎石块石土。这些,都是构成滑坡体不稳定的因素。受地震影响,滑坡中上部高程1860米附近出现拉张裂缝,最大宽度达1.5米,外侧地面下错1.5米。裂缝贯穿整个滑坡区,延伸长300来,可见深度大于6米。若发生滑动,一方面会堵塞冲沟,另一方面则会危及居住在滑坡南侧中部及下部的50户250人。险情查明了,一想到这次发现将使200多人免受次生地质灾害,队员们都感到欣慰。5月28日中午,调查二组听说在刚建成的永和乡新集镇,由于建设过程中开挖不当,后山山顶出现一条上百米长的裂口,形成了危岩。已是中午,为了赶时间,金维群带领小组饭都没吃就直接赶到危岩处。这是一个新发生的危岩体。队员们随即开始了紧张工作——GPS定点,查清危岩体的边界,从山体侧面一直爬到了顶部,查找每一条可见裂缝,量取产状宽度。经过近3个小时的调查,终于查清了危岩体。现场调查认为,如不抓紧治理,在余震和降雨条件卞,危岩体极有可能发生崩塌,对8月份就要搬来的居民和刚建好的楼房构成极大威胁。此时已是下午4时,大家终于吃上了“午饭”。大洪沟泥石流是一特大型泥石沟,距石棉县城9公里,一直是当地政府的心病。如果泥石流发生,将危害竹马河、南极河沿岸居民和厂矿、电站及200多公顷农田。而一旦暴雨洪水超过泄洪隧洞的排洪能力,洪水将进入排渣场形成更大规模的泥石流,对竹马河、南桠河沿岸的厂矿企业及县城造成更大危害。矿渣还会被大量带入大渡河,影响水质。为了查险情,队员们沿着崎岖的山路顺沟而上行进了近30公里,饿了吃一袋方便面,渴了喝一口矿泉水,就这样花了两天时间,才找到泥石流沟的“罪魁祸首”——汇水区和物源区。查清泥石流沟现状,调查组得出一个让人安心的结论:只要加强上部电站的维护和监测,泥石流为产生大的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每天,队员们回到住所时都已筋疲力尽,但他们还不能休息,白天调查的资料还需整理、归纳,对存在危险的地质灾害点还要提出整治措施及方案。冒雨火速赶往现场,指导排险救灾5月25日下午,青川再次发生6.4级余震,石棉县震感强烈;当晚又发生强降雨,次日凌晨,先锋乡金坪村二组泡水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损失惨重。调查一组冒雨人速赶往现场调查,与当地政府领导一起指导排险工作。调查发现,泥石流沟位于大渡河支流松林河左岸泡木沟内,流向南,长5.3公里,流域面积8平方公里,流域位于中高山强烈切割区,相对高差1100米,沟谷呈“V”字型,两侧地形坡度35~50度。流域内主要发育泥盆系友绿色千枚岩、石英片岩、灰黑色板岩、灰白色大理岩及结晶灰岩,由于西油房主韧性剪切断裂带沿冲沟走向贯穿整个流域,受断层影响岩体破碎,裂隙密集发育,岩体风化强烈。该泥石流沟是易发泥石流沟,频率高,据了解,2007年就发生了两次。这次发生的泥石流是典型暴雨型泥石流。泥石流于距离沟口8O米处被巨石堵塞疏排沟口,溢出沟床向右改道,形成灾害,堆积于老洪积扇上,形成扇型堆积,方量约1.2万立方米,属中型泥石流。泥石流掩埋小型发电厂房,损坏120千瓦发电机组,掩埋公路250米,摧毁农田8亩,3户居民房屋受损。针对泥石流沟发育的地质地貌背景以及对泥石流的成因分析,彭轩明迅速提出防灾措施,并于当天制定了防灾预案,建议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将危险区内4户居民搬迁、电站移建,并完善疏导设施,加强监测预报,特别是对降雨的预报,一旦遇到雨量阀值,立即预警;此外还指出对矿渣堆场进行合理的防护,防止洪水冲刷。为了查清泥石流沟的规模与成因,应急调查小组不顾山路崎岖和山坡上不时滚落的泥流、巨石,深入现场展开工作,这样一直忙至下午2时才吃上午饭,并在现场对村民进行了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宣讲,就如何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进行撤离、自保和重建进行了现场指导。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在场县领导及当地村民的高度称赞。村民们说,从未见过这样卖命工作的专家。泡水沟泥石流应急调查后,调查组顾不上休息,抓紧时间赶赴另一处大型泥石流沟进行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一直到下午6时才返回驻地。6月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金发赶到四川省石棉县,看望和慰问在这里进行次生地质灾害排查的项目组,并于当晚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汇报,对下一段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和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6月3日,李金发与水环室主任金维群、技术处副处长胡光明一行,实地考察了对石棉县城具有威胁的大洪沟、广元堡泥石流为,考察了移民安置点永乐乡新镇后缘危岩体。6月4日,他们又会同石棉县国土局副局长文志宾一起爬越2400米的高山,对威胁县城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实地核查。到6月7日,宜昌地质调查中心赴石棉县应急排查项目组已经连续作战了半个多月。通过夜以继日的排查,野外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可吃过早饭,大家正突击整理完善前几天的资料时,石棉县国土资源局领导打来紧急电话:新民乡足富村三组科落头发生滑坡险情,请求工作组现场排查。险情紧急!彭轩明立即带队火速赶往现场。调查组从大渡河畔海拔1200米的新民乡徒步沿崎岖山路前进,途中多处坍塌、加上雨后道路泥泞,调查人员一行六人整整走了5个小时,才到达海拔2035米的灾情严重的位置,一个个汗流泱背,口干舌燥。就是这样,他们硬是没喝一口水,就对整个滑坡险情进行了调查、此时已是下午2肘。调查发现,滑坡为一岩土混合型顶层岩质滑坡,前缘高程1870米,后缘高程2030米,体积达200万立方米。变形主要为前缘坍滑,后缘侧缘出现多条拉宽10~15厘米、下错5~30厘米的裂缝,裂缝可见深1.5米,己破坏房屋4间,使其成为危房。地震后,裂缝迅速加大,威胁坡体上及周边82户471人的安全。灾情险情不容忽视。经过现场讨论,调查人员决定迅速组织滑坡变形区12户95人立即撤离居住区,其他人后续撤出。但周围没有较安全的场地,调查组又迅速投入了选址调查。经过仔细研究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概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查组确定了三处可居住的场地,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踏勘,只有其中一处汪家岗较适宜居住,而且受地形影响只能安置100人。“重点放在汪家岗,先安置变形区居民。”调查组迅速作出决定。此时已是傍晚时分。看着居民在县国土资确调工作人员组织下有序地撤离险区,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沿着崎岖的道路返回县驻地时,已是深夜,此时,大家才感觉空了一天的肚子该吃点东西了,下一场战斗随时都会打响……灾区人民感恩你们  雅安历史铭记你们6月10日,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乍现,大家正式结束了在石棉的最后一个不眠之夜。经过半个多月不分昼夜的野外排查调查工作,宜昌地调中心专家组共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54处,调查点78处,完成灾区集中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9处,对调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建议,圆满完成了四川省石棉县次生地质灾害调查的光荣任务,向灾区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大清早,石棉县县委书记、县长就带领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单位领导来到宜昌地调中心工作组的出发点等候。9时30分,返程的车队即将启动,县委戴书记将一面锦旗呈送到彭轩明手中,两双有力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戴书记饱含深情地说:“你们辛苦了,你们为石棉县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对你们的工作很满意。你们为石棉县建设平安、稳定、和谐新城镇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啊。你们的事迹将会永远铭刻在石棉县人民的心中,我代表石棉县12万父老乡亲感谢你们,为你们送行,祝你们一路顺风!” 彭轩明接过话茬,发出肺腑之言:“衷心感谢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国土局各位同仁大力支持和配合,我们工作的这段日子,深感石棉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和厚爱,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鼎立帮助,我们取得的成果是和大家的帮助分不开的,其中也饱含了你们辛勤的汗水……”彭轩明还就这些天的工作向戴书记、王县长作了简短的汇报,对有关事项提出了书面建议,希望他们能够走出地震带来的阴影,早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临行前,大家异口同声振臂高呼:“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遍又一遍,嘹亮的声音响彻云空,久久地回荡在石棉县上空,似乎在激励着灾区人民雄起,石棉人民加油。车队启动了,大家还依依不舍地把头伸出窗外,挥挥手轻轻地道别,默默为灾区人民祈祷:石棉的明天更加美好。告别了欢送的人群,地质灾害排查工作组到成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组一同向国土资源部驻四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汇报工作。报告一遍遍修改,彭轩明告诫大家:“工作要严谨、精细,我们所做的工作要经得起历史检验,要对灾区人民负责。”从报告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地质灾害点卡片、每一处居民安置点、每一个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和重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经费估算,大家都一丝不苟;每一张图件都是一遍又一遍地审核;多媒体汇报材料更是一次次反复的推敲、琢磨、修改,精益求精。时间的确是太紧张了,一直到6月14日下午2时30分汇报的时间到了,才将报告交给评审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川的评审专家组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后认为:报告内容翔实,远远超过了一图一表一报告的要求,图表精美;报告中的有关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正是这次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报告的亮点,堪称样板,值得借鉴。6月15日下午,所有援川队伍都汇报完后,汪民副部长对各单位的工作表示赞赏,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灾区人民表示感谢。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宋厅长则深情地说:“灾区人民永远感谢你们,感念你们,感恩你们。”宜昌地质调查中心入川震区地质灾害排查工作组不辱使命,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四川省石棉县地质灾害排查的野外工作。让我们记住他们:彭轩明、陈立德、金维群、胡光明、伏永朋、谭建民、吴吉民、彭轲、黄波林、陈州丰、霍志涛、赵信文、雷天赐、施明远、马兆国、刘卫东、张维钰。(2008.7.1,地质勘查导报,1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