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马陵山

浏览次数:538  发布日期:2008-08-11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和化石
这里曾发生过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由此形成了我国目前仅有的4个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之一——麦坡断裂。马陵山省级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郯城东部,以马陵山为主体,总面积196平方千米,主要地质遗迹分布区面积80平方千米,是一处以构造形迹、地质剖面、地质地貌、金刚石产地、恐龙足印化石、地质灾害遗迹为特点的地质公园。游览马陵山地质公园,无论是专业地质工作者还是地学爱好者,都能在这里体验地质科学的丰富魅力。 体验之一:触摸活断层国内从事地震研究和预测预报者,无人不知郯城马陵山。这是因为郯城曾发生我国东部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而马陵山上的麦坡断裂,又是我国目前仅有的4个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之一。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城一带曾发生8.5级大地震、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为强烈的地震,破坏极为惨重,其震迹至今历历在目。麦坡地震活断层,就是包括那次大地震在内的多次地震活动的“记录仪”。断层遗迹位于部城县高峰头镇麦坡村东、马陵山西坡,出露部分南北长约2600米,东西宽约190米。这是哪庐断裂带中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其西盘是浅红色的粉砂岩;东盘是紫红色的砂页岩,一线之隔,红与黑“泾渭分明”。麦坡断层两侧的岩石都是白垩纪砂岩,因其形成时的沉积速率、氧化程度不同而导致明显的色彩等异。而两种岩石的结合部位,恰巧又是地震活断层所在,两者强烈的色彩反差、尤其是处于断层西盘的浅红色粉砂岩,在风化、流水等多种地质作用影响下形成的丹霞地貌,色彩艳丽,成为与地震活断层同样壮观的亮丽风景。 体验之二:跬步跨亿年马陵山新构造运动形迹发育,园区内的纪庄断裂与窑上断裂是国内少见的第四纪活断层。断裂东(上)盘是紫红色的中生代白垩纪砂页岩,形成时间距今1.2亿多年,而西(下)盘则是新生代第四纪形成的含钙质结核的砂质黏土,是距今200万年以来的产物,两个地层的形成年代相差一亿多年。在新构造运动中,一亿多岁的“老祖宗”砂页岩,蛮不讲理地爬到了“玄孙”砂质黏土之上,咫尺之间,竟然叠压着相差一亿多年的两种地层。当我们从垂直断裂面的方向迈动脚步时,后脚还在200万年的“地儿”上,前脚已经踏进了“亿年之前”,闭目冥想,何等神奇! 体验之三;“冲浪”红石海在郯城县红花乡大尚庄村东南的马陵山顶上,有座砂岩石峰。传说,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郯国境内,国君郯子陪同孔子登此山以望东海并观日出,由此这座山被称为孔望山,而这座石峰国为岩石层叠,形如高楼,故称望海楼。构成孔望山和望海楼的岩石,是白垩纪砖红色粉砂岩。经过新构造运动,这里的岩石被分割成无数的条块,加以长年累月的风化剥蚀,形成了瑰丽的丹霞地貌景观。这里既有构造侵蚀地貌景观“小三峡”,又有天然石洞“由吾仙洞”,还有雄伟的砂岩崖壁、石峰、石柱等地质景观。那“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红石海”,更是独具特色、北方稀有——千奇百怪的红色“石浪头”遍布山野,红色波浪之间,碧草青青,野花芬芳,偶有白色绵羊悠悠觅食,游人到此,既能享受用脚步和目光进行“石海冲浪”的愉悦,又可以寻求“田园牧歌”的精神享受。 体验之四:健步“追”恐龙地质工作者在马陵山中生代白垩纪地层中,发现多处恐龙足印化石。这些化石清晰地展现在紫红色、土黄色的泥岩、粉砂岩层面上。恐龙种类主要有生存在1.2亿~1.5亿年的蜥脚类恐龙和7500万年前的鸭嘴龙,其中鸭嘴龙的足印化石较多,单个足印的直径,大的有40~50厘米,小的仅有几厘米。而鸭嘴龙的足印,犹如五角枫叶般清晰秀美。在苏鲁交界处的茅茨村东岭,有大片的恐龙脚印,因风化剥蚀而裸露在岩石表面。化石密集处在24平方米的范围内,可分辨出大小足印25个。从形态上判断既有成年个体,地有幼年个体。这些足印至少有4种类型,由这些足印化石排列轨迹,人们能感受到当年这些庞然大物的行走节奏和方向。据资料介绍,蜥脚美恐龙形体巨大,最大的身长可达30多米、体重50多吨。相比之下,鸭嘴龙则苗条、优雅得多,但它的步伐也在1米以上。在这里尽管看不到它的身影,但从山东诸城发现的“山东龙”和在莱阳发现的“青岛龙”,我们可以想象当初那些庞然大物天下无敌的生活状态。 体验之五:山顶觅钻石郯城县是我国重要的金刚石产地,著名的“常林钻石”(重158.786克拉)就产自马陵山附近的金刚石砂矿区内。在马陵山地质公园内,除了参观著名的金刚石砂矿遗址外,更为奇特的一个现象是,马陵山顶上居然残存着被称为“黄皮砾石层”的于泉组地层(厚度14.16米)。而这一地层就是赋存金刚石的地层之一,其剖面位于小麦城村东的马陵山顶上。如果您幸运的话,到马陵山上溜达溜达,说不定在这里还会找到您渴望得到的一粒钻石呢。同样有趣的是,和马陵山西侧的相同地层比较,山顶上的“黄皮砾石层”,其海拔竟高出100多米。由此推算,200万年以来,马陵山相对抬升了100余米,合计每百年上升1毫米。这些“黄皮砾石层”可是当年的河底,也就是说沂河曾经“流上”马陵山。沧海桑田的巨变,在这里又一次得到验证。 体验之六:探秘古森林如今的马陵山尽管植被浓密,但与7000万年前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马陵山地区是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其壮观程度应不亚于如今的西双版纳。大面积的森林和沼泽,为恐龙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恐龙足印化石一样,当时的古树有一部分在地质变迁中演化成古木化石,使今人能够一睹其当年风采。1991年12月,在马陵山东坡卸甲营村西北,村民采石时,于地表下80厘米的地层中首先发现一株长3石米、直径35~45厘米柏树化石。其年代为中生代晚白垩世,距今约7000万年。这是目前华东地区发现的最大的古木化石。在这株古树化石西侧的四山围子附近还发现了古植物化石群。这一发现对研究马陵山地区中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体验之七:逐水穿马陵在马陵山所在区域的地形图上,原本沿着马陵山东侧由北向南流淌的沭河,当流经此山中段时,却突然来了一个急转弯,扭头转向西北,斩断山体,又从山的西侧重归于南,在此形成了反S形河曲。究竟是什么威力能够让河水穿山而过呢?地质工作者说,那是断裂构造的功劳。原来在马陵山的中段,有一条北西向的断裂,首先把山体断成两截,断裂处坚硬的岩石被“掰”成碎块,后经侵蚀、崩塌、风化等地质作用,这些岩石碎块逐渐被运移到别处。起初也许并不算宽大的断裂,逐渐被改造成河道,于是就形成了沭水穿马陵的奇观。多年来,关于郯城金刚石原生矿产自哪里,始终困扰着地质工作者。于是产生了两种猜想:一是认为当时的原生矿,已经风化剥蚀殆尽,无从查找;二是这些砂矿并非来自现在的沂沭河流域,而是从另外的流域输送到这里的。在马陵山看到的河流袭夺现象,为郯城金刚石砂矿跨流域成矿的观点提供了旁证。                                                                (秦幸福 杨启俭   2008.7.22,地质勘查导报,7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