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之光浏览次数:523 发布日期:2008-11-19 分类:专业领域/农业地质——北京市地勘局服务“三农”纪实□ 记者 周飞飞 段金平搞好北京新农村建设,是首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北京市地勘局一直将服务“三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地质工作者就从多方面开展了服务农村的地质工作。当2006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后,北京市地勘局随即启动了《北京新农村建设对地质工作需求程度的战略研究》专题,并将其纳入《北京市重大地质问题战略研究》课题。1、为农村发展铺就地质科技“底色”在北京,大兴西瓜可是个出了名的特产,种植面积达10万亩,总产量达2.6亿公斤,去年还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通过北京市地勘局专家的研究,大兴西瓜这个大兴区的重要招牌产品,又找到了新的亮点——含碘高的绿色产品。研究始于该局实施的《大兴区生态农业地质及土壤养分详查与评价》项目时的一个发现——大兴区南部西瓜种植区与土壤高碘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那还是在实施《大兴区生态农业地质及土壤养分详查与评价》的时候,地质专家对六环路以南800平方公里的农田、林地耕层与亚耕层土壤的大量养分和微量养分的分布特征,通过对大兴区1036平方公里的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查明了表层及深层土壤中54项元素与指标的区域分布特征,评估了土壤综合肥力等级。在长达两年的工作中,地质专家们证实了大兴区土壤与灌溉水环境质量以优良为主。而一个意外发现更让专家们心中升起继续探究的渴望:在大兴区西南部发现了大面积土壤碘元素高含量区,这是否是与大兴西瓜口味好、质量高有着内在联系呢?于是,为了揭示高碘土壤区与西瓜中碘元素的关系,今年该局又实施了《大兴区土壤与西瓜中碘元素含量特征对比研究》项目,结果显示,土壤中碘含量高和最高地区的西瓜中碘元素的含量分别是一般地区的3.5~6.5倍。对于这项发现,大兴区农委主任江宝国非常兴奋:“这说明我们大兴产的西瓜还能治病呀!”的确,特色农产品必然生长在特定的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对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的依存程度很高,而以地球化学勘探理论和方法为武器的农业地质调查,恰好可以查清土壤中各种有益、有害元素的组成和分布,为各类农作物的区域布局提供基础信息。这也是如今农业地质调查在全国各地“热度不减”的原因。在北京,农业地质调查一起步,就显现出地质科学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北京市地勘局所实施的《北京平原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据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刘长林介绍,专家们系统采集了北京市平原区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样品,采用多种高精度测试方法,定量分析了汞、镉、砷、铅、铜、锌、铬、镍及氟等54种元素和指标,首次获得了北京市平原区表层土壤、深层土壤高精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数据;建立了样品库和基础数据库,为地球化学评价和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球化学基础数据;首次系统地编制了北京市平原区表层和深层土壤54种元素和指标的地球化学图,反映了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状态的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和分配特征;获得了以土壤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基准值,以及其他各种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农业地质调查,是为老百姓做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这是我们的责任。”刘长林说。在此基础上,地质技术人员系统地开展了农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评价,建立了土壤肥力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编制了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大量肥力元素的丰缺图和分级图,探索了主要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规律,评价了主要农作物的安全性,为农业种植规划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如果说对北京市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地球化学调查为整个北京市郊区、农村的农业发展铺上了地质科技的“底色”。那么在大兴区、延庆县等地的专项调查,则为各地选择适合经营的特色农产品,发展规模化经营起到了推动作用。受益的不仅仅是大兴的西瓜产业,早在2004年北京市地勘局地质勘察技术院就开展了延庆县生态农业地质调查与评价,从地学角度回答了“延庆的苹果为什么甜脆可口”。此前,地质专家还曾在北山怀柔开展了板栗地质背景调查,在西山门头沟开展了种植玫瑰的农业地质调查,在大兴开展了黄梨、韭菜、大葱、白兰瓜、葡萄的特色农业地质调查,在马驹桥、延庆和大兴开展化探扫面、确定土壤成分、测定肥力、划分作物分区、测定土壤污染,提出治理方案、规划荒地利用等工作。在今年4月召开的北京市农业地质调查和农业地球化学调查汇报会上,北京市农委副主任张贵忠高兴地说:“北京市地勘局专家无论是对全市面上的调查,还是点上研究分析,都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为政府规划合理农业种植,适时进行土壤改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此,北京市地勘局副局长卫万顺有着清晰的认识:尽管目前的农业地质工作已经获得了许多成果,储备了一些基础地质资料,探索了一些工作方法,但大规模的农业地质调查还未开展,地质和农业两大学科的配合还不够紧密,未来工作的空间很大。2、“水神”牵出京郊放心水2005年10月,延庆县胡营村。看到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派来的地质专家在田里选井位、取水样,一些村民不由自主地围了过来。在聊天的过程中,农民们不仅知道了庄稼种类、农业丰收都和土壤和地下水有关联,还知道了饮用水里面有着各种不同的元素,会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在胡营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是“黄板牙”不仅不美观还影响健康,但多少年来人们都找不出原因,还以为是遗传。而此次,地质专家为他们揭开了谜底——地下水中氟含量较高。村民们高兴地说,幸好你们来了,要不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这清凌凌的水还会有问题,我们盼着地质专家帮我们老百姓解决好这个难题啊。是的,北京的地质专家不仅帮助延庆胡家营村民改水成功,在门头沟深山区杜家庄村和小龙门村,在平谷刘店镇东山下村等缺水村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至今,北京市地勘局已打井近万眼,使几十万农民告别吃水难,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水神”。2005年,北京市政府投资5.2亿元,集中解决了30万农民饮水“氟、砷、氨氮、盐”超标问题;2006年投入5.5亿元,解决了32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水是关系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然而,问题的解决必须倚赖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北京平原区主要是水质型缺水问题。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地勘局通过全面调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与潜力,尤其是首次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分层调查和评价,查明了北京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和浅层、中层、深层的水质状况。调查显示,北京浅层地下水水质超标面积约为3400平方公里,在城近郊、大兴与房山的部分地区,主要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和硝酸盐氮超标;在远郊区通州、昌平和顺义的局部地区,主要为铁、锰和氟化物超标形成劣质地下水。中层地下水水质超标面积约为2110平方公里,其中城近郊和大兴南部地区主要为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超标;通州东部、昌平和顺义南部地区主要为锰、铁和氟化物超标形成天然劣质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水质超标面积约为215平方公里,水质较差和极差的地区主要位于顺义和通州的部分地区,超标指标主要为铁、锰和氟化物,属天然劣质地下水。山区主要是资源型缺水问题,与本身地质条件有关,受降水量多少影响较大。直到现在,北京山区仍然每天约有1万人需要到2.5公里外拉水,遇到连续干旱,成年累月到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外背水、驮水吃,苦不堪言。如密云县提辖庄村隔天配给农民用水,延庆县慈母川村一年有8个月缺水,有的农户一家人一天洗漱只能用一盆水。为此,北京市地勘局的地质专家们正在努力工作,他们正加紧落实市政府“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让全市农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3、美丽的地质遗迹变成了乡村的“无烟工业”在北京房山有个世界知名的岩溶洞穴——石花洞。1446年,房山石花洞被首次发现;1982年,开始进入开发阶段。然而,直到新世纪,石花洞的旅游开发仍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转折在近几年,房山区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地质公园事业的机遇,将石花洞旅游引入了科学开发和深度开发的轨道。2003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9月,与周边多个国家地质公园联合申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成功。每一个参与房山地质公园建设的人都这样认为:如果没有地质工作的大力支持,房山地质旅游业决不可能获得如今的成就、拥有覆盖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整个公园的申报规划、开发过程中,北京市地勘局的地质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提交了14份重要的勘查、科学研究报告,提供了详尽的考察与规划报告,以及各类图件、申报书、录像与图像资料。直到今天,地质工作仍是房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支持者。地质工作者参与勘查设计开发和申报成功的还有延庆硅化木地质公园、平谷黄松峪矿山公园……在环境、污染问题成为重要议题的今天,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充分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发展地质旅游业应成为北京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北京是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各种地质现象非常丰富,地质遗迹众多。然而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对世世代代生活的环境和身边的地质旅游资源并不了解,即使已开发为旅游景点,层次也很低,而普通人可能只是觉得神奇的东西,在经过地质专业人员的分析解译后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深化了旅游主题,使景点品位得以提升。如延庆县硅化木化石群,产在距今1.4亿~1.8亿年间的中生代上侏罗系地层中,数量多,保存完整,具有科研、科普、观赏等综合价值。但在成为国家地质公园之前,珍贵的化石居然被当地农民用来砌墙、垒猪圈,后来,经过地质人员专业的宣讲,当地农民了解了它们重要的科学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开始通过旅游开发改变自己的生活,并自发保护硅化木等地质资源。可以说,北京市地勘局以宣传普及地质旅游知识为己任,通过多个地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大大推动了北京农村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并总结了开展地质旅游资源调查开发的三个工作层次。据北京市地勘局副总工程师郑桂森介绍,第一个层次是围绕景点开展,分析其旅游开发价值;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调查分析,将独立的景点用地质科学理论“串”成路线;第三个层次是综合分析一个区域内各种景观要素的地质科学意义、自然属性和美学观赏价值条件,申报地质遗迹保护区或地质公园等,整体提高区域旅游品位。4、地质科学让地质灾害走开今年5月18日,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村民唐巨轮家后山坡发生崩塌,房屋受损。当时恰逢汶川“5·12”大地震刚刚发生,面对自然灾害,全村人心惶惶。消息传到门头沟人民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立即联系到北京市地勘局地质研究所组建的北京市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大队。随即地质人员赶赴该村进行崩塌灾害现场调查,排除了发生较大规模崩塌灾害的可能性。由于村民房屋均建于陡坡下,调查组向村委会提出防范措施,并讲解了地质灾害的有关知识,消除了当地村民的恐慌。这只是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大队众多工作的缩影。每当出现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这些队员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成为老百姓的定心丸。泥石流是北京山区最严重、最具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其形成原因复杂、暴发突然、危害性极大。自1949年以来,北京市共发生严重泥石流灾害10余次,造成近500人死亡,近8000间房屋被毁数万亩耕地被毁。1972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大雨引发泥石流灾害袭击了怀柔北部深山区的一个叫桃树村的小山村,造成了数人伤亡和财产损失,到了30多年后的今天,当地人谈起那次泥石流灾害还心有余悸。无论什么时候,群众的生命财产都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农民远离地质灾害的威胁,北京市地勘局详细勘查、调研了北京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诱发原因、发育过程和分布特点,编制了报告书和泥石流发育分布图。崩塌发育分布图等图件,令北京地区地灾多发区、点,一目了然。有了地质工作者的调查和研究,如今地灾多发区的普通老百姓也对地质灾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北京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隐伏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等,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于山区;隐伏岩溶塌陷主要发生于平原区;采空塌陷主要发生于矿山开采区。当然,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突发性,有着明显的诱发因素,要想消除地灾威胁,关键还在于“防”必须在调查基础上,在全市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规划,建立农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除突发性地质灾害外,活动断裂、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缓变性地灾也制约了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选址。近年来,北京市地勘局充分利用最新的地应力测量、跨断层水准测量和地形变监测测量等资料,采用多因子模糊数学评判法对平原区主要隐伏活动断裂的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分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北京市地区活动断裂与地裂缝图、北京市地面沉降易发分区图等。在北京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推进村镇规划建设是重点内容之一。由于决定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首要因素降雨量和地质条件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因此,在新农建设村镇规划选址和中心村建设中,应首先考虑避开地质灾害易发或隐患部位。据介绍,目前北京市地勘局已将未来牵画清晰:在山区主要开展1:5万泥石流、崩滑塌、采矿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在近郊和远郊发展圈中主要开展1:5万地面沉降、活动断裂、地裂缝、砂土液化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调查;对重大工程、重要地段和特别危险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实施工程处理,消除隐患;在村民聚集区、新农村村镇规划等地区进行1:1万详细调查,查明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和发育情况,进行形成机理研究,提出防治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选址安全。北京市地勘局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尝试是他们长期的工作宗旨的体现。据北京市地勘局局长魏连伟介绍,北京地质工作将按照理念发展型模式,全面实施“两项工程,一个系统”战略,发挥地质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和北京市政府推行的农业“221行动计划”提供资源保障和科技支撑,为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08.10.21,地质勘查导报,3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